无障碍

从“普法”到“善治”——新区“八五”普法工作综述

来源: 兰州新区报

姜波

时间: 2025/08/20/ 11:38 

字号:[][][]

  在兰州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新区飞鑫达通讯有限公司经办人温女士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个转企”所有手续。“不仅零费用,工作人员还同步讲解了《公司法》要点,这样的服务太贴心了!”温女士的获得感,正是兰州新区“八五”普法成效的生动缩影。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兰州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将普法工作深度融入改革发展大局,创新打造“靶向普法”“场景普法”“智慧普法”新模式,不断推动法治从“纸面上的条文”转化为“生活中的准则”,为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法治屏障。

  顶层设计:下好普法“一盘棋”

  夏夜里的彩虹城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农村交通安全常识》以真实案例警示居民严守交通规则,而悬疑片《第八个嫌疑人》则引发了关于法律底线与人性抉择的热烈讨论。“以前觉得法律离生活很远,现在看电影都能学法,这种形式我们爱看!”居民马兰花感慨道。

  居民观看露天电影。

  这样接地气的普法场景背后,是新区构建的“大普法”工作体系——

  机制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新区建立“普法责任清单+考核督导”双机制,将普法纳入各部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这种“硬约束”带来“真落实”。以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委员会为例,制定印发《兰州新区教育卫生健康系统“八五”普法规划》《兰州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委员会“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清单和重点任务清单》,将普法工作纳入各学校各医疗卫生机构年度目标考核,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确保普法责任层层压实、工作有序推进。

  自2023年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新区建成全省首个知识产权中心以来,依托知识产权服务专区,“一站式”解决企业商标注册、变更、转让、质押登记等服务需求。并将知识产权数据检索、质押融资、注册咨询服务等76项业务下沉至商标品牌指导服务站、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站,构建“区”“站”协同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的宣传新模式。这是新区创新普法资源整合模式,打造高效法治服务新格局的一个生动注脚。

  不止于此。新区人民法院创新普法形式,组建全院干警参与的普法队伍,以“流动法律诊所”为载体,深入社区、乡村开展主题普法活动29场,覆盖宪法、民法典、反诈防非、农民工维权等热点领域,累计服务群众1.2万人次,推动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新区教育和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司法、共青团等部门,设立“青少年维权岗”“法律援助站”,通过资源整合与职能互补,构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联动机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法治保障。

  据新区党群政法和社会工作部政法科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区还创新实施法治副校长“百分百工程”,选聘159名民辅警和法律工作者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及辅导员,通过“315分钟法治教育机制”常态化开展防性侵、防欺凌等专题教育。同步建成全省首个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融合红色教育、志愿服务等多元形式开展活动百余场,覆盖学生10万人次,形成“课堂+实践+社会共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范式。

  事实上,跨部门协作不仅形成了维权合力,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更彰显了新区法治建设整体效能:普法不是司法系统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大合唱”。

  精准滴灌:筑牢法治“根基石”

  法治教育要像春雨润物,既要普降甘霖,更要精准滴灌。

  今年6月,在海亮教育·兰州新区高级中学高二年级模拟法庭现场,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庭审全过程,从法庭调查到激烈辩论,严谨的程序让旁听的法官连连点头。

  正是通过该校“青少年法治护航工程”的特色项目,5年来已有160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法律知识。该校德育主任芦宏伟注意到:“开展法治教育后,学生纠纷调解量下降了40%。”

  “模拟法庭”。

  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新区打出分层普法“组合拳”:

  为领导干部建立“学法档案”,将法治素养作为提拔任用硬指标,党工委会议“会前学法”实现100%覆盖。

  聚焦保障发展,为市场主体定制“法治套餐”,新区人民法院深入新区机关、企业开展法律宣讲62场,邀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干部职工旁听庭审34次、1350人;以开展“干警联企业”“领导干部包抓联企业”活动为抓手,走访、调研、回访企业300余家。

  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建立“调研+普法”融合机制,分管领导带头下沉一线,将普法纳入50余次走访调研,以“关键少数”示范推动普法责任层层传导。

  新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以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培育为抓手,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学法用法的自觉性,联合新区民政司法和社会保障局累计培育新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78户,实现新区各行政村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全覆盖,有力解决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新区项目建设中心依托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等队伍,针对群众关心的土地承包、婚姻家庭、邻里纠纷、防范电诈、非法集资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点单式”“案例式”普法,累计培育“法律明白人”288名,开展乡村(社区)法治讲座310余场次。同时,该中心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在调解中普法,在普法中调解,打造了“全芳调解室”“老彭调解室”个人调解室2个。中心各级各部门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1700余件,调解成功率98%以上。

  在司法领域,兰州新区探索“检察+综治”融合模式,于综治中心设立全国首个公益诉讼举报中心,推动检察监督深度嵌入基层治理。创新构建执源治理体系,通过“调解履行一体化““执前督促”等机制,实现执结案件数、执行到位金额同比双增长。公安系统建成全省首家接报案中心,创新“安玉山税盾侦查工作室”等专业平台,推动经济案件破案率、挽损率双提升。

  守正创新:打造普法“新范式”

  “各位老铁,今天讲讲网购维权的‘避坑指南’……”兰州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的虚拟主播正用方言解析消费维权案例。这种“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的普法形式,已成为新区普法的新名片。

  五年来,兰州新区持续创新普法载体:

  各社区将法律知识编入秦腔、快板,发动辖区文艺爱好者广泛宣传。兰州新区项目建设中心组织开展法治文艺汇演、法治书画摄影展、法治知识竞赛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印制发放文创手提袋等普法宣传物品。兰州新区人民法院以真实案例改编的微电影《乘着爱长大》获全国法院第十届“金法槌奖”优秀奖。

  在“法院开放日”活动中,瑞岭名郡学校师生进法院参观。

  兰州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开征集组成30人消费体验团,开展家装领域消费体验活动,深度掌握消费市场运行环境。

  在绿树成荫的新区法治公园,退休教师陈建国正在一字一句地给外孙女讲解宪法的意义。每逢“12·4”宪法日、“6·5”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节点,各部门、重点企业及中心社区总会在这个特色地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文艺普法,让法治与文化共舞;体验普法,让更多人在参与中学法;品牌建设,让法治可感可触,兰州新区普法工作不仅紧跟上时代步伐,更在守住法治内核的同时,创新形式,让百姓爱学、乐学、好学。

  科技赋能:为法治建设插上“智慧翅膀”

  在兰州新区生态环境局的执法现场,执法人员手持红外热成像仪,对排污企业进行精准扫描。“这套设备就像‘环保CT机’,能让隐蔽排污行为无所遁形。”执法队长金玉峰介绍,新配备的6套便携式执法设备,使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现率提升了50%,执法效率提高80%。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可即时完成VOCs浓度检测,为执法提供了铁证。

  走进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出版物零售、电影放映、医疗机构执业登记、食品生产许可等15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开启“无感续证”新模式,让经营主体许可证延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政务服务的智慧化、精细化水平正不断提升。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高崇伟表示,24小时在线的数智化服务窗口上线运行以来,GPT语音机器人、AI智能客服及视频导航等服务矩阵已累计服务群众3600人次,破解了下班后咨询无门的难题。

  “现在开始执行!”随着新区人民法院法官一声令下,“陇原风暴2024”执行行动通过直播镜头呈现给全国网友。这场创下518.96万人次观看记录的执行直播,让网友直呼:“原来法院执行这么震撼!”弹幕中“给法律尊严点赞”持续刷屏,成为新区新时代普法宣传的“现象级”案例。

  用科技赋能法治,既守住了法律的刚性,又增添了服务的温度。在这条智慧法治的新赛道上,兰州新区跑出了加速度,推动基层善治迈上新台阶。

  “不仅没开庭、没花诉讼费,还有了司法确认这颗‘定心丸’,感谢兰州新区综治中心专业高效的调解,我的烦心事终于解决了。”近日,兰州新区综治中心运用“诉前调解+司法确认”办案模式,成功解决了一起涉及多人的劳资欠薪纠纷,当事人之一齐先生拿到《司法确认裁定书》后,连连对调解员王小兵表示感谢。

  自2024年4月挂牌运行以来,兰州新区综治中心整合司法行政、公安、法院、检察院、信访、妇联等力量,全力打造基层治理“综合体”,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把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今年,兰州新区综治中心工作中心创新推出以“如我在诉、如我在访、如我在调、如我在执”为主题的“四如工作法”,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着力打造服务联动、矛盾联调、问题联治、隐患联排、平安联创的“五联”基层治理新高地。

  “今年截至7月30日,新区信访部门推送至综治中心的申诉求决类矛盾纠纷信访事项530件,我们成功化解522件,化解率达98.49%。”兰州新区综治中心相关负责人杨继文介绍,在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同时,更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区社会环境贡献了坚实的综治力量。

  将法治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通过构建“全域普法”新格局、创新“浸润式”普法模式,推动法治精神融入城市血脉,构建起“前端预防+中端治理+末端服务”的法治建设新格局。法治,正成为兰州新区这座国家级新区最鲜明的城市品格,更转化为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数字见成效——

  营商环境优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0分钟,2025年1-7月新登记经营主体4349户,经营主体总量达到5.1万户。

  生态治理见效:截至7月底,2025年新区环境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173天,良好以上天数比例95%。

  社会治理提升:成立省内首家由法院与消协联合成立的多元调解机构以来,已受理消费纠纷案件1806件,调解成功1538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300余万元。

  ◆记者手记

  从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到青少年“朝阳群体”,从企业“法治体检”到乡村“法律明白人”,兰州新区以系统思维推动普法工作从“普及知识”向“培育素养”深化。当法治成为城市基因,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