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韧性之城 昂首生长无惧风雨——新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来源: 兰州新区报

时间: 2025/08/20/ 10:31 

字号:[][][]

  通过布设662套燃气“神经末梢”、秒级响应的智慧水务、预判“病灶”的供热系统,以及545公里雨污管道的“数字体检”,兰州新区构建起会呼吸、能感知的城市生命线。获批建设十三年来,这座国家级新区以数据为脉络,在燃气、供水、供热以及防灾等城市生命线领域布下“智慧天网”,实现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御”的跨越,为现代城市安全运营树立新范式。

  水气暖升级:地下动脉的智慧觉醒

  “过去抢修是‘哪里漏了堵哪里’,现在我们用数据预判‘哪里可能要漏’。”走进甘肃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兰州新区分公司,工作人员指着智慧燃气云平台介绍说,“平台对城市生命线进行着永不疲倦的CT扫描。”

  该公司斥资450万元打造的智慧燃气云平台项目,为燃气管网装上“神经末梢”——662套高敏度泄漏报警器、134个智能阀井、196个调压柜监测点构筑立体防护网。当某处浓度超标,系统自动报警,精准定位异常点,并同步锁定距离最近的巡检人员位置,指令直达其手持终端,将风险掐灭在萌芽状态。

  智慧供热云平台

  目前,新区已建成390公里燃气管网体系,1座天然气门站和671座调压柜构筑起立体防护网。智慧燃气云平台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与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燃气管网压力和浓度进行综合管理的系统,可以监测燃气管网的压力和浓度变化情况,及时发现管道泄漏、压力异常等问题,并进行预警和报警,将传统被动抢修转变为主动防御。

  电磁锁闭阀实现水流精准智能控制、分布式水质检测仪24小时不间断值守、智慧水务APP让居民动动指尖即可查询水质报告和用水详情……兰州新区智慧水务平台的建设,使供水系统正经历深刻的数字革命,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工具与兰州新区供水业务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数据价值,通过全面摸排梳理供水设施现状,利用智慧化水务平台的控制智慧化、数据资源化、管理精细化、决策智能化,保障供水业务更高效运营、更科学管理和更优质服务,从而打造全面感知、广泛协同、智能决策、主动服务的“智慧水务”。

  智慧供热云平台

  新区已建成2座给水厂形成31.5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覆盖1004公里供水管网;建成4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形成12.5万立方米/日处理规模;建成雨水管网950.6公里;累计建成污水管网816公里,全年污水处理量2490.92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我们的智慧水务平台整合了管网GIS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营业收费系统、仓储系统、多渠道抄表等十大系统。”项目负责人展示着指挥大屏,“一旦供水管线压力出现突变,调度中心能在秒级内识别异常,自动生成最优处置方案并下发指令。”从源头到水龙头,全程可追溯、风险可预警、处置更高效。

  早在2020年,兰州新区双良热力就启动数字化项目建设,包括智慧供热云平台及移动端手机APP开发,目前智慧供热平台已迭代至3.0时代,打通脉络实现热源、管网、换热站、用户端的全链条数据贯通。同时,运用大数据与机理模型,精准预判管线腐蚀、保温失效等“病灶”,将预防性维修比例提升至60%。

  新区240公里供热管网连接248座换热站,覆盖2564万平方米区域。双良热力智慧供热云平台,通过深度学习算法预测楼宇温度波动并自动调节流量,就像给整个供热系统配备了私人医生,维修响应时间缩短70%,从“温饱保障”升级为“舒适管家”。

  排水防涝:“清血管”与“强筋骨”的韧性组合拳

  在兰州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内部,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与高精度电力监控、采集环境与监控、火灾预警装置交织成一张无死角的立体防护网。

  管廊监控中心大屏上,氧气浓度、电缆接头温度、有害气体浓度等关键参数如脉搏般实时跳动。“监控中心实现集中监控,同时具备实时数据通讯、数据采集和综合分析处理功能,具有监控范围广、监控设备多、信息量大的特点,任何细微异常都会触发系统响应机制。”值班员边演示边解释,“火灾报警0.5秒内即可精确定位火源点位,排风系统依据火情智能启动,防火门自动落下隔离危险区域。这里运行的,是一个拥有自主防御能力的‘地下智慧生命体’。”

  工人检修地下综合管廊

  545公里雨污水管道完成全面“透析式”检测与清淤,2.5万座收水井实施深度清掏,3943米排水明渠内顽固杂草与淤积泥沙被彻底清除……应对极端天气考验,新区打出系统性组合拳,通过雨洪错峰排放与分流,解决城镇雨水排放难题,累计建成950.6公里雨水管网和816公里污水管网。30辆应急抢修车、66台大功率应急抢修设备严阵以待,10000个防汛专用沙袋、20000个编织袋随时可筑起“移动堤坝”,历史易涝点动态销号管理成效显著。

  在傅家窑隧道等交通关键节点,新区部署了6台环境亮度智能检测器与4台车辆检测器系统联动运作。暴雨突袭时,隧道照明自动调至安全亮度,电子大屏幕同步引导车流,规避积水风险。

  基础设施工程仍在布点建设完善。近日,在兰州新区南部片区排水防涝建设改造项目施工现场,多台大型挖掘机、压路机、卡车等机械在管道沿线轰鸣作业,建设者们争分夺秒抢工期、赶进度,项目已完成1682米管道安装、36座检查井建设和55万平方米土方回填。

  “今年汛期前,我们完成了214座收水井的扩容与智能化改造,所有历史易涝点均已建档并动态销号管理。”工作人员拍着新更换的防沉降井盖,信心十足。

  城市安全:“数字住建”为安居工程加码

  近年来,兰州新区统筹城市发展和安全,以建设韧性城市为重要抓手,把韧性城市的标准和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

  新区全面促进数字技术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落地生根,提升“数字住建”建设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以数字化驱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们进小区都是靠‘刷脸’成功才能进入,陌生人要想进去很难!”在瑞玲名郡小区门口,住户王某一边向记者演示着小区智能门禁操作流程一边介绍。小区住户凑近智能门禁识别端口,听到“识别成功”的提示,小区大门自动弹开,而陌生人就区别对待了,系统内“没面子”进不了,系统提醒不识别。

  新区全面推进智慧物业小区建设,搭建智慧物业服务平台,连接物业基本信息、诚信管理、投诉管理、红色物业、美好家园、智慧安防等信息,做到业主水、电、气等基础配套服务线上化,大大优化了业主服务体验,推动了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单位沟通的便利程度。目前,已建成智慧小区88个,实现居住小区智能化全覆盖。

  安居工程双轨并进,新区累计建成107个住宅项目12.7万套住房,累计完成中川、西岔、秦川、上川四镇农村危房改造2936户,完成18户农房抗震改造,13000多名群众住进了安全房。

  在城市建设加速推进的同时,新区以硬约束筑牢安全底线,严守“限高令”“改造令”“联防令”三条铁律。

  ——限高方面,新区严控超高层建筑审批,所有新建住宅及公共建筑100%执行最新抗震设防标准,从源头提升建筑抵御灾害能力。

  ——改造方面,老旧隐患清零不含糊,对服役超期的燃气管网(特别是铸铁管)、供水老旧管网实施“应改尽改”攻坚,消除地下隐患。

  ——联防方面,资源整合织密防护网,强力整合逾5万路高清视频资源与应急管理平台,构建“一网统管”的治安防控与应急联动体系,实现“险情早发现、指令快通达、处治高效率”。

  “宁可发展慢一步,不让风险进一步。”新区城乡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最大的民生。

  新区已建成46.7万平方米人防地下室,35台防空警报器覆盖建成区。“对已办理竣工验收备案人防工程开展常态化核查,确保人防工程使用单位做好日常管理使用,确保工程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使人防工程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区城乡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

  纬一路瑞玲广场十字

  外联内畅:“十横八纵”骨架路网形成

  在兰州新区经纬路网间,新区建成各类桥梁、涵洞203座,4.6万盏路灯点亮大街小巷。

  G341线白银至中川段一级公路建成运营、S102线中川至龙泉公路机场生活区路段改线工程建成通车、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启用……截至目前,兰州新区公路网总里程已达870.1公里,高速公路覆盖率达100%,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比例100%,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达100%;建成城市道路187条,通车总里程708公里,已形成由快速路和交通性主干路构成的“十横八纵”骨架路网,全面构建起外联内畅的城市道路路网格局。

  纵横交错的城市路网

  航空方面,2024年,中川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700万人次,运营客运航线140余条,通航城市90余座。T3航站楼正式启用后,截至今年7月26日,机场旅客吞吐量较去年提前8天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运输能级、科技含量与服务质量大幅度跃升,机场航空枢纽作用逐步凸显。

  铁路方面,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环线铁路完工、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中川机场至武威段正式开通运营,新区已初步形成了“一环两横两纵”的铁路骨架网,一环为机场环线,两横为朱中铁路、中兰铁路,两纵为兰张三四线、包兰线,铁路里程144.6公里。

  公路方面,京藏高速、连霍高速、机场高速、景中高速、中通道、兰秦快速、T3航站楼连接线、G341、G109共9条对外通道连接新区,为新区对外交通提供强有力支撑。

  农村公路方面,新区已建成711公里,其中县级道路5条,总里程129.99公里;乡道2条,总里程 21.8公里;村道535条,总里程559.8公里。

  交通“骨架”为城市韧性提供了物理基础。

  城市燃气泄漏主动发现率提升90%、历史顽固内涝点消除率达85%、管网突发事故平均响应处置时间压缩至15分钟以内……当一组组数据跃然眼前,这座拔节生长的希望新城,以其科技与制度双轮驱动的坚实步伐,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安全治理的“新区方案”。

  列车从银兰高铁的高架桥上驶过

  韧性城市建设,唯有筑牢生命线的韧性根基,城市才能在风雨中屹立。当214座收水井完成智能化改造,当35台防空警报器100%完好待命,这座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以十三年深耕证明,城市的最高级形态,是既能昂首生长,亦可无惧风雨。(文/兰州新区报记者 祁瑞龙 图/兰州新区报记者 罗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