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绿协同”书写兰州新区生态治理绿色答卷
来源: 兰州新区报
时间: 2025/08/22/ 10:16
字号:[大][中][小]
在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秦王川大地上,如今已建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兰州新区以“国家生态储备林+”的创新实践,通过“系统扩绿、产业兴绿、智慧护绿”的“三绿协同”模式,完成了从“浅绿”到“浓荫”的华丽蜕变。

上川镇五联村以北区域
从5%到36%:生态蜕变的“新区速度”
获批国家级新区十三年来,兰州新区锚定“陇中生态平原”与“省门第一道”绿色走廊建设目标,以国土绿化行动为笔,在广袤的秦王川大地上挥洒绿色。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造林绿化21万亩,城市绿化率从2012年的不足5%跃升至36%。曾经的“浅绿”,到如今乔木与灌木错落交织的“浓荫”,生态蜕变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为这场绿化攻坚的主力军,兰州新区农投集团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契机,在新区北部铺展黄河流域生态储备林项目蓝图。他们坚持“增绿”“活绿”“护绿”并举,让风蚀沟壑之地逐步蜕变为坚实的生态屏障,为“双碳”战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交出了一份“新区答卷”。
科技赋能:破解干旱区植绿难题
“栽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这是兰州新区在生态治理中定下的硬核目标。针对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农投集团组建专业团队筛选出杏树、沙枣、杨树等耐旱抗逆的乡土树种,搭配松柏等常绿乔木,构建多层次复合植被体系。
为破解“水从哪里来”的难题,黄河流域生态储备林项目引入智能滴灌技术,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每株苗木的“饮水量”。14座智能水泵站如同绿色心脏,9座大容量蓄水池与5座调节前池构成水网动脉,89公里防火应急通道蜿蜒其间,440万米灌溉主支管网如同毛细血管深入林区,集监测、调度于一体的管理用房则成为智慧中枢,科技的力量让“黄土变林海”从梦想照进现实。截至目前,黄河流域生态储备林项目累计造林达3万亩。
创新驱动:让绿色价值“流动起来”
2024年12月,黄河流域生态储备林项目拿到首张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为激活生态资源按下“加速键”。农投集团创新探索“效益+”模式,让生态保护与效益提升同频共振:通过科学划分生态公益区、经济林区和混合经营区,以林地经营权租赁吸引企业参与,管护效率提升30%以上;推进“林水农”协同,2000亩高标准农田与蓄水池共享联用,探索“以农养林”新模式;林间成功试种黄芪等中药材,设置护林员、种植工等岗位,带动当地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左右。
“一山一坡有人管、一树一木有人护”。兰州新区严格落实林长制,将管护责任细化到人头。16套监控设备构筑无死角防线,智慧安防综合管理平台及监控指挥中心如同“神经中枢”,实现24小时可见光与热成像图像采集、高清视频实时传输、移动终端数据共享、信息协同指挥等功能,让视频监控成为守护林区的“千里眼”。无人机巡查与气象监测仪联手,实时掌握林区墒情、长势及病虫害风险。科技赋能下,苗木成活率提升至85%以上。
从黄土裸露到绿意盎然,兰州新区在秦王川大地上书写的“三绿交响曲”,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为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坚实的绿色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