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川蝶变展新颜 产业兴农谱新篇
来源: 兰州新区报
李佳丽
时间: 2025/08/20/ 09:11
字号:[大][中][小]
晨光漫过上川镇的田畴,千亩玉米种植基地里,无人机正带着薄雾掠过;不远处的向日葵花海里,三三两两的游客举着手机,将金色花浪装入相框。这幅农忙与闲趣交织的图景,是上川镇从传统农耕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鲜活注脚。

中药材种植示范田
土地“焕新”:从“看天吃饭”到“向智而生”
“从前种麦子,一亩地收一百五十斤就算好年成,遇着旱年,连种子钱都得赔进去。”黄茨滩村村民陈充江蹲在麦田边,指尖抚过饱满的麦穗,眼里的笑意藏不住。曾几何时,上川镇的田地像块“碎补丁”,村民们守着薄田,看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
自从兰州新区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川镇率先“拆埂并块”,把碎片化的地块连成“大田”,滴灌带、田间水泥路跟着“长”了出来。“就说这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收,一亩地能产两千多斤,订单价一块二,光这一项我家年收入就多了五万多元。”达家梁村村民杨道明扒着指头算账,皱纹间都漾着笑意。
产业“聚能”:从“单打独斗”到“链上共富”
“以前农民自己卖菜,贩子在地头压价,辛辛苦苦种出来,还得愁卖不出去。”上川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鉷槟说。2025年砂梁墩村利用闲置校舍建成500平方米冷库,积极引进广东千亩菜心特色种植产业,把“种、储、销”串成了一条链,“短、平、快”的高效生产模式给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同时也为周边群众带来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东昌村中药材种植示范田搞起“企业下单、合作社组织、农户干活”的模式,每年用工高峰期每亩地需要20多名村民务工,让农民稳稳站在产业链上。
乡村“提质硬化:从“一脚泥”到“敞亮路”
“以前村里的路是土的,下雨能陷住鞋;现在水泥路铺到家门口,晚上路灯亮得跟白天似的,住得比城里舒坦!”东昌村村民乔彦军吃完饭在活动广场上转悠,健身器材、篮球架样样齐全,孩子们的笑声老远就能听见。
产业旺了,基建也跟着“长个子”,生态也跟着变美了。上川镇投资2578万元建基础设施,翻新了32公里通村路,做到“组组通硬化路、户户挨产业路”;13公里老水渠换了新貌,23套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转起来,浇地覆盖率从七成提到九成五。同时,上川镇在北边荒坡种了3万亩防护林,国槐、杨柳长成了绿色屏障,绿化覆盖率提升了4个百分点。
从微小的农田变化到宏观的产业布局,兰州新区上川镇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土地成了“金疙瘩”,农民成了“新农人”,村子成了“幸福窝”。站在万亩向日葵种植地旁,上川镇党委书记甘建廷指着规划图说:“下一步,我们要深化农产品加工路线,打造现代化蔬菜基地,向着“春赏花、夏摘瓜、秋收粮、冬品宴”的四季线路,一步一步稳稳地走下去。”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