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沃土育新苗 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兰州新区乡村少年宫发展扫描
来源: 兰州新区报
姜波
时间: 2025/07/02/ 19:12
字号:[大][中][小]

在秦川镇的田野间,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小农夫”正弯腰浇水,记录着“班级责任田”里作物的生长;在兰州新区实验小学的创客教室里,学生们操控着编程机器人完成任务;兰州新区第一小学的国画教室内,孩子们正专注地在油纸伞上描绘传统纹样……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兰州新区乡村少年宫以“一地一策”灵活模式,为乡村孩子打造的“第二课堂”。
近年来,兰州新区依托政策支持和本土资源,推动乡村少年宫差异化发展,让素质教育在广袤的乡村沃土上生根发芽。
政策落地:从“输血”到“造血”
“2016年至今,我们已先后获得市级和新区59.5万元的资金支持,仅专用活动场地就达2350平方米。”兰州新区第一小学校长白美仁介绍道。该校少年宫的发展历程,正是兰州新区乡村少年宫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和地方政府的持续投入下,兰州新区乡村少年宫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到颜料、画笔,大到架子鼓、手风琴等民族乐器,上川镇福彩小学先后投入31万元,陆续购置更新活动用品;秦川镇中心小学主动盘活校内现有空间,进行多功能改造,普通教室课余时间转化为活动场地,室外场地模块化利用,划分“动态活动区”;兰州新区实验小学先后建立书法室、体育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小记者电台等76个少年宫活动场馆,高标准满足学校少年宫活动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需要;兰州新区第二小学则抓住乡村文化振兴政策东风,打造非遗传承品牌。如今,这些少年宫不仅填补了课后服务空白,更成为乡村教育的“活力引擎”。
特色课程:让每个孩子都闪光
“我们的版画刻的是商周纹饰,颜料用的是黄河边的天然泥土。”在兰州新区实验小学版画工坊,学生们向记者展示作品。该校将本土文化融入课程,推出十二生肖木刻、农耕主题彩绘等特色内容,作品屡获省级奖项。
“让农村的孩子在秦王川大地上演奏起高雅乐曲。”此时,兰州新区实验小学校长田春雷的梦想已成真:自2020年5月成立,兰州新区实验小学育爱管乐团迅速发展,成为600多人的标准管乐团,是兰州新区艺术教育的亮丽名片。

立足实际,各校不断打造差异化特色:兰州新区第二小学重点发展“非遗剪纸+现代编程”课程;上川镇福彩小学的农耕实践课让孩子们在田间学习科学知识;数学课计算作物产量,科学课研究土壤成分,语文课撰写农耕散文,美术课绘制田园风光……秦川镇中心小学的“班级责任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兰州新区第一小学重点发展“传统文化+科技创新”双轨课程,让学生们在“乐中学、学中乐”。
这种“一校一品”的发展模式,让每所学校都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并通过“校内挖潜+校外引智”的模式,有效破解了乡村学校专业师资不足的困境。
育人成效:看得见的成长
“孩子参加少年宫后更自信了,还获得了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昆明锦标赛二等奖。”兰州新区第二小学学生邵雅梅的家长杨桂明欣喜地说。数据显示,该校1459名学生100%参与少年宫活动,在科技创新、艺术展演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获奖证书上。秦川镇中心小学的家长们发现,孩子通过农耕课程懂得了珍惜粮食;兰州新区实验小学的留守儿童在管乐团找到了归属感;兰州新区第一小学的学生们则在国画课上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上川镇福彩小学的老师们则利用开展少年宫活动的契机,细心观察每个留守儿童的举止行为,通过一次次田间谈心,为他们打开心结。少年宫真正成为了“让乡村孩子全面发展”的成长乐园。
记者手记
从国画教室里的专注神情,到科技课堂上的创新火花,再到田间地头的劳动身影,兰州新区乡村少年宫以“一地一策”的灵活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在这里,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点燃梦想、传承文化、助力成长的美好历程。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正书写着乡村教育振兴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