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对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172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时间: 2024/09/30/ 16:03 

字号:[][][]

唐浩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抓住人口城市化机遇推动强省会行动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兰州新区以实施强省会行动为牵引,立足更好发挥国家级综合功能平台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全域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提升人口吸引力和承载力,新区实有人口从批复之初的不足5万人快速增长到超过70万人。您关注的提升人口承载力、乡村振兴、承接生态移民搬迁等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一、城市人口承载力持续提升。一是超前谋划拓展人口承载空间。创新跨区域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全省率先印发实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全面拓增,产业、人口承载空间大幅拓展。谋划构建“三城五区多园”发展格局,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开展“兰北现代城”建设规划研究,着力打造现代化大兰州产业和人口主承载地。二是集聚产业提升就业吸纳能力。深入实施“335+X”产业倍增行动,培育形成以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据信息、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超6000亿元,市场主体达到4.87万户,年均增速超过20%,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26万人,其中今年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2450人,建成全省首个人才政策线上申报受理数字化平台,引进企业急需紧缺人才1200余人,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1个,柔性引进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知名教授、专家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30余名。三是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建成区300平方公里范围内基础设施全面配套。成功教育、贺阳学校等优质民办院校落地新区,第一高中、第四初中等学校加快建设,累计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90余所,提供学位7万余个。科教园区入驻院校17所,建成人才培养基地20余个,入驻师生近20万人。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中心、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老年康复养护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各类卫生单位达160余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获批“全国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出台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12条措施,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8万余套,今年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2个2117套,保交楼项目交付率达到92%。四是健全机制加快人口集聚。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人才落户奖励、社会保障、创业扶持等配套政策,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和新区就业人员“零门槛”落户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8%。出台贯穿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服务等全链条4项人才政策,形成了“纵向覆盖从国家级人才到技能人才各个层次、横向覆盖各个产业”的政策体系,吸引产业、人才、人口加速向新区汇聚。连续4年举办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企业巡回校园招聘会等引才活动160余场,连续2年举办新区人才节,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超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万人。

  二、全域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一是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印发《高质量打造兰州新区“3+3”乡村振兴示范带实施方案》,谋划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带、现代生态景观农业展示带、现代农业休闲带3个特色农业产业带,打造“临港中川”、“商贸秦川”、“休闲西岔”3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创建和美乡村24个,谋划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51个,总投资3.7亿元,完成投资1.15亿元。二是着力推动富民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建设,成功举办首届和美乡村旅游节,史喇口乡村旅游区开园营业,上半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6.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2.5亿元,两项同比增长均超过一倍,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强化联农带农富农机制,累计入股到村到户资金2.46亿元,2023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1万元、增长92.3%。三是持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转运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持续推进农村户厕清洁改造和公厕建设维护,完成冬季取暖热源清洁化改造4000户,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提升。今年新开工建设农村公路道路5.3公里,所有建制村实现硬化路全覆盖。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新区4个乡镇已全部通客车,开通城乡线路26条,构建起便捷高效、智慧安全、便民惠民的城乡公交网络。

  三、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有序承接。一是加快承接移民安置区建设。坚持搬迁和安置无缝衔接、迁出和迁入同步实施,高效安置搬迁群众4600余户16000余人。实行集中安置点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分批建设,建成交付安置住房4777套,同步推进安置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养老院、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建立劳动力数据库,协调企业积极吸纳移民搬迁群众就业,动员搬迁群众主动增强劳动技能,加强搬迁对象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开展家政、蘑菇种植等技能培训班,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上半年搬迁群众参加技能培训292人次,为移民安置区专项提供基础岗位1280多个,达成就业意向1162人,有效促进未就业搬迁群众稳定就业。三是推动安置区产业发展。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搬迁群众多元发展,持续壮大粮油产品加工、民族特色饮食等村集体经济规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1家,扶持发展土酒、腊肉、油料等特色加工厂(作坊)30余个,示范带动群众创业致富。发挥移民安置区多民族融合优势,开发非遗文化、花田观光等项目10余个,建成乡村民俗文化农家乐17家、精品民宿28坊院。四是加强安置区社会服务管理。坚持党建、阵地、服务、治理“四同步”,形成上下贯通、全员覆盖的基层组织架构。全面落实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入户走访,联合舟曲县、陇南市派驻新区工作组,协同做好纠纷调解、矛盾化解、舆情管控等工作。保障搬迁群众入住新区后随迁子女就学入园问题,确保学生的学业连续不中断,累计解决搬迁群众随迁子女上学1931人。

  下一步,兰州新区将聚焦国家级新区战略使命,立足“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功能定位,推动强省会与乡村振兴互融共促,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善谋新局的魄力、勇于担当的作为,成就人才云集的“洼地”、客商投资的“福地”、产业发展的“高地”,吸引更多人来到新区、扎根新区,着力打造“大兰州”产业和人口主承载地。提升人口承载力方面,积极推进“335+X”产业倍增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千亿级西部化工新城、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生产基地、百万吨级“新能源电池材料之谷”,持续提升就业吸引力。不断完善城市配套设施,优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落实户籍改革配套政策,制定出台新区人才新政配套实施细则,吸引各类人才向新区集聚,促进人口快速增长。乡村振兴方面,以和美乡村建设引领全域乡村振兴,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生态农业、共享农业、创意农业为方向,打造现代农业休闲带、设施农业示范带、生态景观展示带,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一批生态美镇、产业强镇、文旅名镇、特色小镇。搬迁群众安置方面,用情用力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就业就学、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问题,引导搬迁群众加快社会融入和自我发展,持续做实做细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

  感谢您对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关心支持,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新区的建设发展并多提宝贵意见。

  联系单位: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统计局)

  联系电话:0931-8253409

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202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