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对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05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来源: 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时间: 2024/09/30/ 15:32
字号:[大][中][小]
田新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兰州新区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兰州新区紧扣国家赋予的“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定位,全力以赴强基础、兴产业、促改革、优环境,加快建设交通便利、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人气集聚、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实有人口突破7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8%,新增市场主体年均增长2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7年位列国家级新区前列。今年上半年,兰州新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抓经济,千方百计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承压而上、量质齐升,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获评“202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成功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继续蝉联“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新区”和“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实体。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深入实施“335+X”产业倍增行动和项目“双进”行动,组建6个产业链招商专班积极赴外开展全员招商、协同招商、产业链招商,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300多个、总投资超6000亿元,2023年工业总产值达450亿元,占省、市比重分别为4.5%、17.2%,构建起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工园区入围全国化工园区百强,获批全省一级化工园区、D类低风险化工园区。高性能铜箔、负极材料产能均达到15万吨,金属硅产能达到11万吨。医用重离子治癌设备已获订单8台、合同额超50亿元,成为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标杆。“知豆彩虹”新车型正式上市,原子高科同位素项目填补西北地区空白,百林科琼脂糖/葡聚糖产品打破美国默克、GE公司垄断,佛慈、和盛堂等13个产品成功入列全省“陇药大品种大品牌”目录。算力装配规模突破3万标准机柜。鲜切玫瑰全国占有量超过12%。上半年到发班列80列,执飞国际货运包机超50班,新区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省比重达15%。
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汇商气。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质增效行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电子证照跨区域核验、政府采购流程“一网通办”,承诺制、一业一证、标准地出让等改革经验西部领先。推出95条改革举措打造“新事心办”品牌,出台31条创新措施力推“高效办成一件事”,28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企业开办实现“一窗、一网、一环节、零成本、30分钟办结”。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不到国家规定的1/3。全省首家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绿金通”帮助662家企业融资1334亿元,新区银行机构存贷款余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对市场主体26种首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予行政强制,83种首次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予行政处罚,出台32条支持措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半年新增经营主体6551户、增长88%。
三、完善区域交通体系畅通道。中兰客专、兰张三四线顺利通车,带动新区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景中高速、G341白银至中川公路建成通车,有效促进新区与白银快速对接。中川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主体竣工,预计年底转场运营。机场环线铁路达到通车条件,中通道控制性工程加快推进。兰州轨道交通5号线线位、站段用地纳入兰州市和新区最新国土空间规划,机场T3航站楼、高铁秦王川站预埋工程提前布局实施。建成城市通车道路700余公里,开通公交线路60余条,所有建制村实现硬化路全覆盖,公共出行质量大幅提升。
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拢人气。成功教育、贺阳学校等优质民办院校落地新区,第一高中、第四初中等学校加快建设,累计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90余所,提供学位7万余个。科教园区入驻院校17所,建成人才培养基地20余个,入驻师生超12万人。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中心、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老年康复养护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各类卫生单位达160余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获批“全国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出台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12条措施,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8万余套,今年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2个2117套,保交楼项目交付率达到92%,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暖。史喇口乡村旅游区开园营业,黄河书局开门迎客,上半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46%、45%。栖霞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余个,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3%以下低位。
五、健全引育留用机制聚人才。出台贯穿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服务等全链条的4项人才政策,形成了“纵向覆盖从国家级人才到技能人才各个层次、横向覆盖各个产业”的政策体系,吸引产业、人才、人口加速向新区汇聚。连续四年举办春季大型人才招聘会、企业巡回校园招聘会等引才活动160余场,连续两年举办新区人才节,建成全省首个人才政策线上申报受理数字化平台,引进企业急需紧缺人才1200余人,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1个,柔性引进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知名教授、专家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30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才超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万人,较成立之初增长57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与持久动力。
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优环境。创新推广“生态修复+现代农业、优质林草业、新型城镇化”治理模式,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万亩、造林绿化21万亩,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地率达到12.6%、36%。万元GDP能耗、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减碳成绩”全国领先,水阜河、呢嘛沙沟入河水质稳定达标,化工园区新污染物治理经验做法向全国推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4.4%。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项目点火成功,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加快建设。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农村无黑臭水体。构建形成防风林带、绿廊花海、生态水系、公园湿地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体系。
七、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做示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扎实开展主动创安、主动创稳,全面推行“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党支部包片、党小组包社、党员包户模式,提出议事协商“六步工作法”,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达到95%以上,诉调、警调成功率持续提升,政治安全案件、重大公共安全事故、恶性刑事案件“零发生”。建立新区—园区—镇(中心社区)—村(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大普法”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中川园区社区治理经验被民政部推广,赖家坡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彩虹城社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您所提建议指出了新区建设发展的短板欠账和高质量发展所需,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和完善提升。下一步,兰州新区将紧扣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抢抓《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新政策新机遇,紧紧围绕新产业、新机制、新城市,强产聚群、创新聚变、兴城聚气,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化、城市现代化、生态宜居化、体制扁平化、平台实体化,力争203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为全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区更大贡献。新产业方面,纵深推进产业倍增行动,大力引进落地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推动支柱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效。新机制方面,加力推进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等领域改革,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质增效行动,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充分激发新区发展的活力动力。新城市方面,实施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完善城乡交通、市政、水利等基础设施,优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加速构建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协同发展格局。
联系单位: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统计局)
联系电话:0931-8259325
兰州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2024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