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国家级创新试验区的绿色金融实践
——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兰州新区报
记者 唐学仁
时间: 2024/09/24/ 11:26
字号:[大][中][小]
9月19日,随着“金融赋能 共促发展”政银企工作推进会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果发布会的举行,兰州新区五年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得以全面展现,系列成果数据充分反映了新区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金融改革逐“绿”而行,新区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新区财政局副局长刘广睿说,自获批全国第九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五年来,兰州新区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财政+金融联动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加速器”“放大器”“稳定器”作用,在金融产品创新开发,环境权益交易试点,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以及“金融防线”作用发挥等方面开展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工作,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创新绿色金融 服务新区高质量发展
金秋时节,新区赖家坡村杨家沟及景中高速东侧大片树木由绿转黄,错落的梯田、紫色的花海上空成群的鸟儿飞过,一栋栋现代气息的建筑点缀其间……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先行区,赖家坡村杨家沟及景中高速东侧生态修复已成为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写照。为支持这一重点项目建设,新区与兴业银行兰州分行定制绿色金融服务方案,实施全国首单生态修复及高标准农田耕地面积与耕地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双挂钩贷款,提供融资5000万元用于地域生态环境修复,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绿色金融是新时代金融工作的主题之一,是新金融实践的重要基础。
“获批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五年来,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特别是财政部门通过政策引导,优化金融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新区绿色金融改革迈出新步伐、跑出加速度。”刘广睿说。
五年来,兰州新区在全国率先出台金融支持环境风险治理的一系列具体举措,建立金融司法协同机制,发挥绿色金融行业自律机制作用,加快构筑生态环境保护的“金融防线”,在绿色金融引导新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与此同时,新区还相继出台一系列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制度,实施吸引金融机构集聚以及鼓励信贷投放、基金投资、债券承销等23项政策奖励措施,对绿色企业和项目给予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支持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绿色投资热情。
五年来,新区累计引进银行、保险、融资租赁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55家,金融机构投向新区贷款余额1062.3亿元。同时,兰州新区与甘肃信易贷、政府采购服务、不动产登记金融管理等平台资源融合,汇聚企业工商、税务、司法、用能、环保等各类信用信息,助力民营和小微企业需求端与供给端快速精准有效对接。
截至目前,“绿金通”平台入驻金融机构达33家,上架金融产品224种,平台注册企业3933户,企业通过平台累计申请融资1576.16亿元,完成融资1339.6亿元,为推动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注入了强大动力。
瞄准产业转型升级 “贷”动绿色低碳发展
兰州新区是甘肃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也是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先行区。
五年来,新区高效统筹协调推进绿色金融各项改革创新工作,持续推进绿色金融生态体系构建,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双碳”目标,积极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让产业更绿、发展更低碳、企业创新更有活力。
紧抓绿色金融试点机遇,打造健康生态,这是兰州新区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有力注解。今年年初,兰州新区联合兴业银行兰州分行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成功落地全国首笔城市公交“净零排放”运营贷款,为兰州新区城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提供融资1000万元。这笔贷款的创新落地,不仅为企业日常运营提供了资金,减轻企业经营压力,更能有效引导和激励企业积极参与“双碳”目标实现,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五年来,新区不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增加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专门安排1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设立基金、贷款贴息、风险补偿、创新奖励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向新区绿色产业、绿色项目集聚。新区还推出“丝路碳票交易+碳资产抵质押+绿色保险”“碳汇指数保险”“林业碳汇价格保险”“林业碳汇履约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70余种。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助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低碳、环保企业无疑是绿色金融的重点支持对象。2023年,新区积极构建转型金融框架,研究制定了《兰州新区转型金融支持活动目录》,并结合新区企业实际能耗以及参照国家及各省市先进能耗标准为重点领域设定能耗基准值和目标值,并以此精准界定转型金融支持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为相关行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等转型活动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位于新区东南片区的双良热力,便是这一系列政策的受益者。今年年初,兰州新区财政局会同中信银行以兰州新区双良热力有限公司为试点,率先落地试验区内首笔转型金融贷款,总授信额度1.6亿元,首笔已投放3200万元,并创新采用“贷后绩效管理+浮动利率”模式,为金融助力高碳产业向低碳转型开辟了有效路径。
刘广睿说:“正是通过产业转型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新区各园区、企业和生产链正通过减排降碳、节能节水、环境整治、打造绿色建筑等不同方式,全面而坚定地迈向绿色转型。”
五年来,新区金融体量显著提升,绿色贷款余额从2020年二季度的80亿元增长到2024年二季度的265.6亿元,增长超过3倍,不仅有力支持和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也为新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碳普惠新路径 打好绿色金融牌
走进兰州新区秦王川湿地公园,秋季的湖畔湿地,风光旖旎、美景如画,许多游人在湿地栈道上观赏美景,花海中留下精彩瞬间,人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碳库”转化为“钱库”,实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与生态环境效益协同推进,兰州新区金融改革在创新中前行。
2023年,新区探索形成全国首个《内陆(盐沼)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碳汇方法学》,通过主动购买其承保的秦王川湿地公园项目湿地碳汇,创新“丝路碳票+绿色保险”,成为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碳普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链条综合服务方面取得又一创新突破,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区经验。
经过五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区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五年来,新区绿色金融产品增多,服务创新显著提高,推动转型金融、科创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推出“丝路碳票交易+碳资产抵质押+绿色保险”等组合产品,有效改善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新区还通过各类平台助力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16家绿色专营机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达50余项。在此基础上,新区全力推进普惠金融提质增效,设立了总规模达30亿元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母基金,以及总规模19.2亿元的5只绿色子基金,累计向7家企业投资了1.713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
深耕细作,谋深落实,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支持产业绿色转型,是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来,新区积极推动绿色企业、绿色项目认证及评级工作,对产生的绿色认证及评级费用给予全额补助,通过制定地方绿色金融标准,累计筛选入库绿色企业11家、绿色项目235个,帮助企业获得绿色融资130.55亿元。
彰显区域金融改革创新特色
新区持续推动转型金融深入发展,做好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衔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金融新区建设。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建设,争取中央财政6000万元资金用于探索“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新路径。
近两年来,新区聚焦“三新五化”思路举措和“111”发展目标,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和新区自身特色,加快制定并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为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有序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开发多样化绿色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
刘广睿表示,随着新区绿色金融普及面的不断扩大,新区加强了与国内外绿色金融研究咨询机构的合作,引进国际、国内绿色金融方面的先进理念和做法,为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刘广睿说,在未来发展中,新区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主线,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广维度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创新,着力打造现代化金融新区,为国家级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