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新实践】
以高水平金融供给赋能高质量发展
——访新区财政局(国资局)局长敬彦峰
来源: 兰州新区报
记者 霍鸿宇
时间: 2024/08/30/ 10:35
字号:[大][中][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科学规划和系统部署。我们将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落实到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新区财政局(国资局)局长敬彦峰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敬彦峰表示,新区财政局(国资局)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创金融、融资租赁、股权基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谱写符合新区实际的金融“五篇大文章”。
优化金融营商环境 引入金融源头活水
新区持续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大金融招商力度,累计引进各类金融机构55家,新区金融业集群发展态势逐渐形成。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持续引导驻区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今年3月新区存贷款余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为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搭建全省首家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工商、税务、司法、环保、信用等多项数据,立体描绘企业数字画像,切实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平台上架金融产品224种,为3894家注册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助力企业融资1334.6亿元,有效改善了民营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深化绿色金融改革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发展绿色金融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新区财政局(国资局)全力用活用好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金字招牌”,积极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发展领域,投向新区的绿色贷款余额从2020年初的80亿元增长到2024年二季度末的265.6亿元,增长达3倍以上。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全省率先建立碳普惠机制,推出‘丝路碳票’融资工具,创新开发林业碳汇、湿地碳汇以及畜牧养殖业碳汇等绿色金融产品,落地全国首个‘零碳会议+碳汇保险’碳普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方案以及多笔全国首创的环境效益挂钩贷款,打通了生态资源资本化路径。”敬彦峰说。
提升普惠金融质效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新区作为全省唯一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的地区,探索出了建立融资担保机构资本金动态补充机制、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降费让利、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等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
截至6月末,新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7.18%,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下降8.52%,小微企业贷款授信户数同比增长20.31%,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价成效显著。
敬彦峰表示,“近期我们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相关工作要求,组织驻区金融机构在新区范围内开展信用村建设工作,通过‘整村授信’方式,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反映强烈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信贷资源、市场资源和财政资金资源向农村领域流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加强金融领域监管 打造良好金融生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建立风险早期纠正硬约束制度,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机制,构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防火墙”。
敬彦峰表示:“我们始终把防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将辖区内所有地方金融组织纳入监管。建立了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体系,全面提升金融风险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能力。设立应急周转金和风险补偿金,保底应对债务逾期风险。首次探索设立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机制,推动债权金融机构形成合力,助力企业稳妥化险。”
今年上半年,新区在全省率先制定“双零”园区建设工作方案,将非法集资打防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基层,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组织各类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40余场次,覆盖群众2万余人。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用全会精神指导新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不断深化金融领域改革,以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为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敬彦峰信心满怀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