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第3期)

2024/01/03/ 17:41

来源: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按:近年来,兰州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家庭医生签约为突破口,坚持上下联动,把优质医疗资源引到基层,逐步构建以基层首诊为引导的分级诊疗新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立体化、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明显提高。

兰州新区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调动居民基层首诊积极性

  兰州新区紧紧把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这一核心,通过机制创新把大医院医生引到基层,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从重点人群做起,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开始,探索符合新区特色的“明星粉丝”家签模式,实施“三清一满意”(服务数据清、重点人群清、病情近况清,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专项行动,根据家签对象病情变化实行精准分级分类管理,深度推动医防融合,群众通过家庭医生参与首诊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一、主要做法

  (一)上下联动,提高家签团队服务能力

  一是依托医共体,实行“四级签约”。在医共体基础上引入甘肃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省康复医院等专家资源,形成村、乡、县区、省市四级联合的签约模式,所有签约团队全部实现“1+1+1+1”组合式签约服务。自2018年起,由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牵头主导,协调财政部门划拨专款,按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财政补贴每人5元的标准,设立并逐年增加签约服务专项经费,用于签约服务绩效工资之外奖励。二是创新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家签新模式。成立以临床医生为团队长,公卫专干、村医为成员的医防融合家签团队,团队分片包干。推进建立新区“明星粉丝”家签模式,群众“粉丝”数量与团队经费挂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考核成绩打包拨付相关经费给团队,团队长负责内部协调及绩效二次考核,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截至目前,已为80个医防融合明星家签团队兑现经费奖励。三是加强签约服务考核,保证履约服务质量。牢固树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绩效分配导向,每月对家庭医生团队进行考核,成绩与绩效工资挂钩,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纳入年度重点业务工作,以签约覆盖面、履约时效性及群众满意度为重点,不断加大行政监管工作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将实地督查、数据抽查、电话回访等方式紧密结合,确保督查数据更加真实,整改工作更具成效。

  (二)信息化助力,增强签约服务效能

  一是优化签约服务流程。通过新区智慧公卫系统“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平台,签约医生可通过手机APP端口直接完成各类签约数据的采集与录入,自动生成签约台账并支持导出打印,实现了签约流程集成化。二是优化签约服务数据检索。行政人员可通过行政区划、疾病分类等多个统计口径对签约数据进行监测,并根据管理权限进行县-乡-村逐级查询签约时间、服务内容等痕迹资料,实现了多维度数据检索和绩效评价可追溯。三是优化签约信息使用。强化与人口计生系统、his系统、电子档案系统、慢病系统等平台动态对接,做好签约居民动态信息变更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归总,做到前移健康管理关口,为群众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干预。

  (三)常专结合,稳定签约服务质量

  一是建立签约服务常态机制。家签团队以一老一小、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为重点,实现一般脱贫户和三类人群全覆盖。对重点人群实行精准分级分类管理,做到“一对一”个性化签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与发病倾向人员通过电话、微信紧密绑定,通过主动追踪做到“一对一”个性化服务,病人随时联系医生报告健康状况,家庭医生根据病情、病种情况向相应医疗机构转诊。二是开展家签“三清一满意”专项行动。在常规化签约服务的基础上,筛干捞净各种慢性病人,全域开展地毯式排摸,紧盯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及其他患病人群,完善重点人群数据库,做到数据底数清楚。截至目前,面对面排摸31.57万人,累计摸排新增高血压患者4595人,管理率提升16.96%;新增糖尿病患者1322人,管理率提升12.68%;新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08人,管理率提升12%。三是拓展签约服务内涵。建立以家庭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深度融合的服务模式,实现新发病患者应治尽治、新发现慢性病人群应管尽管。家签团队可根据管理重点人群特征,依托医共体或三级医院的专家专科资源,为需要转诊的疑难病例进行甄别诊断或提供更专业的转诊建议及途径,增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连续性、协同性和综合性。

  (四)医防融合,提升居民首诊积极性

  一是建立管治结合机制。组织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集中诊治活动,针对部分慢病重点人群管理效果不理想情况,预留转诊绿色通道,由家庭医生陪同患者到由专家进行诊治把关和指导治疗,不方便就医者可送人就医,打破“关心你的人不懂医,懂医的人不了解你”的壁垒,慢性病重点人群规范管理率不断提升。二是建立专家病种“按需下沉”机制。由医共体牵头单位新区第一人民医院对成员单位开展组团式对口帮扶,各基层医院根据发展基础和群众需要,错位发展、分别打造2个特色科室,将基层特色科室作为牵头医院相关科室的延伸,固定了帮扶科室、专家和频次,实现帮扶工作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根据医疗机构的诊治能力,合理评估诊疗病种。明确基层首诊病种经基层医院自评、专家评审、卫健医保部门双备案,向基层下沉二级病种目录139个,药品目录246个。三是畅通慢性病签约患者绿色通道。对于由家庭医生主动追踪发现需要就医的患者,由基层医疗机构主动送人就医,检查结果和病历互通互认,增强了家签对象对家庭医生的依存性和粘性。开辟家庭医生转诊绿色通道,设立慢性病患者转诊专线电话,专科门诊负责转诊工作,开展上转患者的接诊和治疗,为病情稳定的患者开具转诊单连同治疗方案下转乡镇卫生院。

  二、取得成效

  通过改革,截至目前大病重病患者向区内回流、常见多发病向基层回流的趋势愈发明显,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率明显增加。

  (一)门诊总量增长明显。新区委属公立医疗机构门诊总量50.8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40.09万人次上升26.76%;住院患者20622人次,较去年同期13742人次增50.07%。其中,新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总量24.95万人次,同比上升7.12%;住院患者12900人次,同比增长18.64%。各基层医疗机构门诊总量25.86万人次,同比上升70.53%;住院患者7722人次,同比增长169.15%。

  (二)患者住院负担下降显著。今年以来,累计上转1145人次、下转1446人次。公立医疗机构住院次均费用由去年的3449.90元下降到目前的2764.99元,个人自付住院次均费用由958.54元下降到目前的691.00元,下降27%。医保支付占比上升至75.01%、同比增长2.8%,个人自付占比下降至24.99%、同比降低2.8%。

  (三)群众首诊依从性提高。家庭医生通过精心摸排,除了增加慢病患者首诊精准就医外,对摸排出的1263名其他疾病患者,尤其心脑血管疾病542人、慢性疼痛疾病328人、肿瘤206人、肺系疾病145人、消化道疾病32人、传染病10人,都被家庭医生通过绿色通道保障首诊精准就医。

兰州新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新区头条

版权所有:甘肃省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陇ICP备17002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