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见实效 生态新城展新姿
——兰州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来源: 兰州新区报
时间: 2022/06/07/ 10:26
字号:[大][中][小]
六月的兰州新区,栖霞湖碧波荡漾、绿水蓝天共一色;湿地公园与中川小镇游人如织……
近年来,兰州新区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健全,生态系统治理和修复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动高质量发展,这里,已成为群众安家定居、企业投资兴业的向往之地。
谋划先行 拓展发展空间
立足“极地台区”战略定位,兰州新区高站位谋划、系统性推进、科学化布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发展新格局。
新区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真实现状为基础,系统提出2035年国土空间布局规划目标,生态绿化面积从72.23平方公里增加到209.75平方公里,生态空间大幅拓增,为构建陇中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充足空间支撑。
抢抓“黄河战略”机遇,提出在1.2万平方公里范围打造“陇中生态平原”重大工程,高标准开展生态建设,城市绿化率达到36%。高效率编制“三线一单”,形成覆盖全域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为生态环境管理“作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留通道”。
系统防治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危险废物规范安全处置率均达100%;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3.99%……
兰州新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守护天蓝、地绿、水清上下功夫,出实招。
“为提高空气质量,我们实施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强油品和煤炭质量监管,工业企业自建锅炉全部使用天然气或生物质燃料。深化扬尘管控,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新区生态环境局污染防治科工作人员说,2021年新区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较2017年分别下降42.1%、35.9%。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新区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强力推进 建设“无废城市”
湿地公园水草丰沛,游鸭争渡,为新区撑起一片清新。
2019年12月,兰州新区湿地公园水质自动监控站投入运行,实现湿地公园水质情况实时掌握。新区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兰州新区水阜河水生态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提高山洪沟道植被覆盖率和水资源涵养能力。水污染防治连续三年在省级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河(湖)长制工作省级考核成绩优异,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Ⅱ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考核标准、达标率100%。
兰州新区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新区年度重点任务,高站位超前谋划,编制《兰州新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科学合理设置新区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处理利用等方面指标体系,并将相关工作经费纳入新区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全力培育发展“无废城市”产业,强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有效落实。
绿色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
兰州新区坚持先行先试、推进制度创新,依托现代科技、绿色金融等有效途径,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建立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严格“两高”项目准入,出台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建设。
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率先开展“绿色保险”“环境信息披露”等试点,推行环境污染责任绿色保险,“丝路碳票碳汇交易+碳资产抵质押+绿色保险”创新成果、排污权交易和抵质押融资增信案例在全省率先成功落地发布,筛选入库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188个,“绿金通”综合服务平台注册企业1040家,融资规模突破110.8亿元。
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围绕“335+X”产业倍增行动大胆探索绿色发展方式,累计引进生态产业项目900多个、总投资5000多亿元,逐步形成了绿色化工、新材料、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集群,大批优质项目的快速落地、快速建设为新区产业聚集、延链补链强链注入强大动能,产业投资和工业增加值保持30%以上增长,兰州新区成为全省绿色发展崛起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