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深化科技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2021/01/29/ 15:28 来源:新区原创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58号)文件精神,加快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助推新区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助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创新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导向、以机制建设为抓手、以科技创新对新区发展贡献为目标,进一步集聚创新要素、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发展潜力,实现新区制造向新区智造、新区创造转变。

  (二)工作目标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创新平台活力充分激发,创新机制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用协调高效、创新创业相互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科技助推实体经济迈向中高端,努力将兰州新区打造成全省科技创新和数字产业发展高地。

  二、着力提升关键领域创新能力

  (三)打造若干有竞争力的创新平台

  建设重大基础科研平台,引进在甘高校、院所在新区设立科研中心、产业发展研究院,加快组建国家级电磁兼容检测(EMC)实验室、省级同位素实验室,构建以大科学装置、重离子装备、同位素药物生产为主的核素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全链条。大力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创新基地、大科学装置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在兰州新区布局,建立保障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推动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和新能源、健康医疗等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在兰州新区实施。

  组建创新共同体,鼓励由创新型企业牵头,与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组建创新共同体,支持兰石集团联合兰泵、兰电、重离子、兰州理工大学等单位组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强化科研攻关,推动超深钻机、节能电机、数控机床、超高温熔盐泵特种反应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大力实施科技专项和示范工程,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重大技术突破和关联技术升级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基地,推动一批原创性、突破性科技成果落地,力争在重大“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上取得突破。

  (四)加快完善创新激励和成果转化机制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财政科技资金重点向成果转化项目倾斜投资,支持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成果引进,推进医用同位素药物研发和生产基地、重离子应用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赫博陇药育种双创基地、兰石15000米超深井海洋钻机、兰泵钍基熔岩泵、正威集团超导电缆、德福高强度铝合金新材料等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技术研发团队实力较强的成果转化项目快速建设。

  建立服务于科研人员创造性活动的项目评价机制,强化对代表性成果和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将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成果转化产值情况、税收贡献情况,作为科研项目评价、立项、结题的重要依据,推动科技成果切实转化为生产力。

  建立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机制,在新区国有企业、职业院校、医院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由单纯的国有改革为单位与个人混合所有,将“先转化、后奖励”改革为“先确权、后转化”,将成果转化的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改革为成果的所有权,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大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激情。

  建立科技型中小创企业评价机制,科学设定科技型中小创企业引进、培育、认定和评价指标,鼓励和引导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着力培育一批新型企业家和科技型企业,努力构筑“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标志性领军企业”的金字塔形发展体系。

  完善新区技术转移体系,构建“核心节点+区域分节点+专业分节点”三级网络布局,引进在甘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在新区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推行市场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探索科研众包转化模式,更好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动力。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备案和技术合同登记制度,进一步健全新区技术合同登记点功能,开展入区企业科技成果备案和技术合同登记,满足入区企业、职业院校科研人员成果登记需求,保障科研人员合法权益,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五)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支持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数据信息等主导产业、职教园区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孵化平台,进一步夯实创新创业载体。

  加强企业创新人才引进,鼓励企业以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吸引和留住人才,支持企业购买高层次人才技术成果,自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年度起两年内,在交易合同双方无隶属、共建、产权纽带等关联关系的条件下,按成果所形成的新产品累计销售收入5%的比例给予补助。

  积极争取省、市创新政策,对标省、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细化政策实施细则和落实举措,协调省、市科技部门,分类别、分层次对新区创新平台给予补助或奖励,其中:对组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农业科技园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分别给予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科研项目支持;对研发投入强度高、牵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的,优先推荐申报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创新金融投资模式,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引导基金,打造“债权+股权”、“种子+天使+风险”等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利用债权、股权、OTC、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募资。发行双创专项债券,扩大双创投资融资渠道。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促进创新供需有效对接,实现检测认证、科技咨询、设计研发、专利代理、技术转移、科技评估等资源开放共享。大力推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综合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等科技保险政策,降低企业研发、中试和产业化风险。

  三、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科技助推主导产业做精做强

  实施主导产业“三化”改造工程,支持主导产业加快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IT(信息技术)和工业OT(运行技术)要素深度融合,构建工业大数据平台和企业云平台,将5G、“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产供销等企业经营各环节,充分利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实现对现场作业、关键部位实时分析监控及预警管理,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组建柳工西北再制造研发中心、兰州兰泵超高温熔盐泵阀工程研究中心、兰石兰驼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兰石检测机械装备材料表征与安全评价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积极创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打通新区企业直接向科技部申报项目的渠道。支持制造业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加快向智能、绿色、服务型升级。

  绿色化工产业,支持瑞朴科技、兰州助剂厂、康鹏威耳等企业建设工程实验室等国家和省级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搭建绿色化工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平台,开展共性关键技术难题攻关、新产品开发、检验检测服务和科技人才培养,推动绿色化工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扶持农投研究院做大做强,围绕花卉遗传育种与组织培养、智能温室控制、农业大数据等产业链建立研发平台。加快农业双创基地和省级农业高新科技园建设,打造全省农业技术引进、成果转化新样板。支持新希望、天兆、牧鑫、中天、天欣等养殖企业建设种苗培育、质量检测、精深加工等创新平台,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建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研究中心,打造高标准乡村振兴示范区。

  (七)科技助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新材料产业,支持超薄铜箔、高档铝箔、高强度铝合金等有色金属新材料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做大做强高强度铝合金新材料、稀土、电镀等新兴产业,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数据信息产业,鼓励适度超前建设超高速、超大容量宽带网络和IPv6应用,提升骨干网络容量和网间互通能力。加快5G网络基础建设、商用部署和应用创新,形成“5G+智慧城市”产业化技术应用布局,抢占5G试点城市发展先机。推动“丝绸之路信息港”等省级重点工程在新区落地,大力引进数据存储、云计算、云服务等项目入驻,到2025年引进和培育一批在行业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数据应用示范企业,集聚一批有影响力的云服务提供商,数据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产业规模年均增幅达到20%。争取省级数据存储、交换、计算、服务业务向新区数据中心转移,提高新区数据中心使用率,发挥国际互联网专用数据传输通道作用,成为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西北的数据存储中心和信息产业高地,积极创建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加快组建赫博陇药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大力推进中药材育种、种植基地建设,打造中医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园。支持和盛堂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佛慈制药省级中医药产业化双创中心和国家中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药药业与兰大合作建设抗肿瘤药物研究国家实验室,推进中药标准体系构建、产品技术提升和化学仿制药物研发。

  新能源产业,支持广通、兰驼、亚太新能源加大储能、控制、电池等技术研发,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依托首航节能、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等项目,大力推进甲醇、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探索“区块链+”模式,组建数据信息产业研究院和数据中心资源统一管理平台,推进区块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在政务、民生、金融、产业等领域打造一批区块链应用场景,培育一批区块链创新企业,集聚一批区块链专业人才,培育形成初具规模的区块链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四、推进管理机制改革

  (八)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

  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紧紧围绕新区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放管服”改革创新举措,加快政务服务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等上下全面对接,建成“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审批管理体系,全面实现“一网通办”,提升营商服务效益和满意度。

  推动政务数据互联互通,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争取与国家、省市互通共享,着力解决部门壁垒、系统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加快构建一体化整合大平台、共享共用大数据、协同联动大系统,着力构建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九)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协同推进、管理监督、安全保障、服务评估等体制机制,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快智慧消防、智慧教育、智慧警务、视频融合平台、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平台等智慧城市二期项目建设。立足建设功能完备、管理智慧的西部特色城市,谋划启动智慧城市三期项目,建成一批体验化、可视化、场景化的应用成果,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借鉴的建设经验,使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等各个层面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十)完善科技管理机制

  健全科技工作体系,引导中川、秦川、西岔三大园区设立科技工作队伍,科技计划项目推荐、科研经费拨付与管理、高新技术企业初审、技术成果认定报送、奖励政策审核等权限全部下放园区,推进科技服务力量下沉。

  完善科学技术奖励机制,争取省级科学技术奖励初审和推荐权限下放兰州新区,促进更多、更好的成果参评科技奖励,扩大新区企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影响力。

  完善孵化器平台管理机制,出台支持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厂房发展指导意见,推进孵化平台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力争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孵化平台通过省级认定。加强对产业孵化大厦管理,进一步明确孵化大厦发展定位,围绕对接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孵化培育。优化产业孵化大厦考评办法,从引进入孵企业数、毕业企业数、投资收益比重、企业税收贡献、产业聚集度等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大力提升产业孵化大厦对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建立科技统计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企业科技成果、研发投入、科研人员、创新平台的统计和分析,做到数据详实、应统尽统。

  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容错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氛围,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努力在前沿技术研发、成果中试和转化上取得新突破。

  建立科普工作机制,强化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骨干企业、孵化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普教育基地。积极鼓励企业参加兰州科博会、科技活动周、双创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特色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知名度、美誉度。

  五、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

  (十一)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支持农投集团、亚盛亚美特、富优基尼、兰石集团等企业开展国际技术合作,积极推进荷兰文洛式智能玻璃温室及Priva智能控制、以色列耐特菲姆滴灌、比利时熊蜂授粉、日本温室环境调控等国际先进技术落地转化。

  (十二)加快多式联运建设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互联网+物流”信息技术,建成云数据中心、应用系统支撑系统等技术领先、功能完备的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园区、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物流数据的互联互通,为管理决策提供多维度、多口径的统计数据分析支撑,实现物流服务全过程的监控、调度和管理,多式联运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作业,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六、组织实施

  (十三)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助推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全面领导,坚决贯彻落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项改革举措和安排部署,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推动国家级新区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措施有效落实,科技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工作作风大幅转变、科技创新实力逐步彰显。

  (十四)强化工作落实

  对标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级新区的新要求,不断提高全局干部的思想认识、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的适应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要求、作风要求、能力要求。进一步发挥主人翁精神,用足用活国家、省、市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承担国家、省、市和新区党工委改革任务,扎实推进新区高质量发展。

  (十五)加强协调配合

  加强在行政审批、政策落实、招投标管理等方面的配合,协调对接三大园区、经发、规划、国土、财政等部门,全力推进科技改革创新工作落实,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兰州新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新区头条
返 回
顶 部
返 回
顶 部

版权所有:甘肃省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陇ICP备17002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