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力推进兰州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兰州新区党工委工作报告解读(上)

 2018/01/24/ 09:57 来源:兰州新区

1月20日,兰州新区2018年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作了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力推进兰州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工作报告。会议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和省市全委会暨经济工作会等会议精神,回顾总结新区过去一年建设发展成就,分析研判当前面临的形势,对2018年新区建设发展重点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175亿元!

15%增速!

2017年,兰州新区成为全省唯一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初计划的地区。

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亿元,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7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127.41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44.9亿元、增长31.4%,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3.3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3.38个百分点,新区经济从投资拉动向产业发展转变。

“这是一份亮点纷呈的成绩单。结构在改革中优化,效益在改革中提升,新动能在改革中孕育,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

1月20日,兰州新区2018年工作会议指出,过去一年,兰州新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党建、抓改革、兴产业、求创新、扩开放、优环境、保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重点改革稳步推进,贯彻新发展理念成效显现,重点难点问题有效破解,管党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为新区向高质量快速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期。

回眸2017,亮眼的成绩单,依托于深化改革释放的滚滚红利,为高质量快速发展夯实了根基,多项指标创下近年来最好成绩,多项支柱性产业发展实现零突破。

改革创新成果非凡成效显著

过去一年,兰州新区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新这个“根”和“魂”,深化改革走在前列,干了一些去沉疴、治顽疾、利长远的工作,解决了一些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面对顽瘴痼疾,兰州新区动真碰硬,谋定后动,精准发力,打出一套刀刃向内的组合拳,合并重组,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先行区,为全市乃至全省改革作示范、当标杆。

大胆实践探索,勇于先行先试,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特别是在行政管理、行政审批、干部人事、国资国企、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进展,行政效能明显提升,营商环境显著改善,使改革红利进一步得到释放,为全市乃至全省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按照“小政府、大部制、大服务”的原则,将新区39个县级机构精减为30个,构建了新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街道三级管理架构。党工委、管委会所属部门内设科级机构由301个缩减为147个,有效解决了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层级多、职责交叉等问题。大幅调减管委会机关工作人员,分流充实到园区、社区服务一线,管委会机关干部从1220人精简至601人,干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试点,企业投资项目事前审批事项减少60%以上,审批时限从原来137个工作日缩减至45个工作日以内,大力推行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与企业建立“不叫不到、随叫随到,不求不应、有求必应”的服务关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兰州新区特色的审批制度改革新路子,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打破身份界限和平均主义,将干部身份由公务员、事业编制、聘用制三种混岗变为参公聘用制一种,薪酬由公务员、事业、聘用三个标准调整为聘用绩效工资一种;实行绩效考核结果与收入分配、职务升降、岗位调整、职称竞聘、评先选优、人员辞留“六挂钩”,充分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励广大干部积极主动干事,形成有可为、会作为的良好发展氛围。

改革是推动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最大动力,一年来新区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严的要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纵深发展、思想立“新”、观念树“新”,创造条件、创新方法、改进工作、抓出成效,确保各项改革在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尤其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把61家国有独资、控股和参股公司优化整合为六大国有集团,使国有集团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产业发展、城市经营等方面的支柱作用。通过改革,新区国有集团实力明显增强,融资能力大幅提升,经营收入和利税倍数增长,去年六大集团公司营业收入达102亿元,是2016年的9倍,实现利税8.5亿元,增长1.6倍。

在一年的改革发展中,新区充分学习借鉴其他新区、开发区、自贸区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用足用活支持兰州新区发展的系列配套政策,尤其是加强协调对接,主动争取把省上支持新区发展的28条政策落实到位,出成果、见实效。

重新制定并全面落实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只要在新区注册投资经营的新老企业,均给予全方位扶持奖励,全年累计兑现各类奖励资金10亿多元,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企业投资意愿明显提升。深化“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将新区13个部门纳入全省“多证合一”改革体系,建立完善“双告知一承诺”监管机制。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718户,增长28.8%。

“国家级新区的体制机制不断地建立完善。”投融资体制、城市经营管理、农业农村、降低生产要素成本、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改革与重点领域改革同步进行,为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多措并举降低实体经济用电、用水、用工等生产经营成本,打造“经营成本最低、管理水平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新区。

产业发展根基稳固结构优化

“2017年,兰州新区实现化工产业零突破、有色金属精深加工零突破、进口粮油精深加工零突破……”

“招大引强一批、培育壮大一批、延伸补链一批、强强联合一批……”一年来,实体经济发展在新区大地上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的脉络更加清晰、更加强劲。

2017年,新区引进产业项目97个,总投资457.96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7.2%和16.2%,其中开工建设51个,项目开工率达52.6%。

这一年,面对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兰州新区持续加强经济研判和运行调节,实现了在转型升级中保持经济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提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新区,为新区加快发展积蓄了后劲、增添了动能。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兰州新区紧盯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围绕“建设特色鲜明、产业聚集、服务配套、环境优良的现代化新区”目标,坚持工业强基,聚焦战略性新兴领域,围绕产业园区、优势行业和龙头企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把发展工业和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支撑,紧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支柱产业,瞄准高端,精准发力。”新区2018年工作会议明确指出。

过去一年,无论是完善产业链条、扩大经济总量,还是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质量,招商引资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去年,由新区党工委牵头,着力打造一支懂政策、懂行业、懂产业、懂产品的高水平招商团队,培养一批能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招商引资业务骨干,引进了一批符合国家政策、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增长点。

紧盯已经引进的龙头企业的供应商,锁定龙头企业的客户,开展产业链招商,努力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着力实现“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方产业”的目标。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扶持兰石、正威等新区现有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珠海银隆、和盛堂等龙头企业,推动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项目集中布局,强强联合,推动抱团发展,形成产业发展集群。

将原飞地园区9.8平方公里调整为精细化工产业片区,引进兰州助剂厂、世界最薄的6微米铜箔等项目,知豆汽车、兰驼、省建新能源汽车全面投产,珠海银隆、亚太新能源汽车加快建设。

对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左右互补配套,加速产业提质升级,工业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大力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是新区发展的根基所在,也是命脉所系。去年以来,新区下功夫促进产业升级见实效,以绿色有机为方向做强一产,以转型升级为方向调优二产,以融合多元为方向做大三产,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和产业体系优质高效发展。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职教园区商业街、奥特莱斯等11个商贸项目建成开业。西部恐龙园等4个文化旅游项目建成营业,旅游人数突破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8亿元,解决就业1041人,分别是2016年的7倍、12倍和3.5倍,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转变。

现代农业开启快车道。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现代化农业项目7个,实现产值1亿元;发展设施农业1500亩、规模养殖园1个,培育发展省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7家、示范合作社13家,初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驱动创新激发活力创优经济

创新是推动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最大优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17年,新区抓机遇,乘势而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争创在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打造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本高度聚集的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以高科技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平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3%,同比增长27%,为新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着力推进创新新区、智慧新区建设。

深化深化与上海张江、深圳、苏南自主创新区合作,加快建设以产业孵化大厦为龙头的创新创业平台,建成国家级孵化器1个、省市级孵化器6个、众创空间5家,产业孵化大厦累计入孵企业265家,孵化产业化企业26家,实现产值8.2亿元。成功申报兰石能源装备工程研究院等4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建成博林生态航天农业等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

 “用好一个平台”。优化产业孵化中心管理、运营,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产业孵化链条,以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创新创业者,扶持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通过政企合作,实现孵化功能高效发展。

“强化两个对接”。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探索建立企业牵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强化新区与科技人才的对接,制定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的政策措施。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北科维拓等4家科技型企业快速实现产业化,成功引进中科院近物所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等5个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大成光热、兰石低质煤气化和12000米超深井钻机等项目规模化生产。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新区建投保障房二期项目已认定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工业化重点专项科技示范工程。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80.9亿元,占新区规上工业生产总值的31%。企业获得授权专利144件,研发科技成果75项、转化14项,成果转化率达到18.6%。

围绕产业项目扶持、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一年来,新区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相互衔接、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科技龙头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催生和壮大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帮助西北之光、鑫业环保等17家企业获得兰白试验区增信担保贷款3.4亿元。组织新区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36项,获得省市科技项目资金4090万元;中科院近物所大科学装置项目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攻坚战扶持资金2亿元。

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发展新前沿

“兰州新区铁路(临时)口岸通过验收正式运营,航空口岸冰鲜水产品口岸建成并通过验收,综保区肉类指定查验场通过验收,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顺利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中亚粮油加工项目获批开建……”

2017年,一个个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新纽带、新支点、新平台建成运营,全新的开放体系助力兰州新区跑出内陆开放“加速度”。围绕打造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新区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过去一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挥其重要战略支点的作用,全方位打造空铁海公黄金枢纽,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正在释放新活力。

开放带动走在前列。依托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化综合保税区功能平台,借力中川机场航空口岸和中川北站物流园,推动临空经济快速发展,整合优化国际货运班列通道资源,加快推进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争取获批了粮食及整车进口口岸,加快培育落地加工、多元发展的口岸经济,提高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水平,切实将通道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全省扩大向西开放提供强力支撑。

对外开放提层次、拓空间,打好综合保税区、国际空港、铁路口岸“三张牌”。通过“一港一区一口岸一平台”,搭乘国际货运班列,中川北站铁路口岸共外发班列80列,兰石集团、四联光电等近20家新区企业60多种产品出口美国、欧洲、中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兰州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进出口贸易额倍数增长。2017年一季度,甘肃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73亿元人民币,其中,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进出口值为10.8亿元,激增3倍,拉动同期甘肃外贸增长7.5个百分点,占同期甘肃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8%,成推动外贸增长的主要力量。

开放平台功能不断完善。综合保税区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14项,修订综保区发展扶持政策,中川北站物流园被评为2017年中国物流业金飞马奖“品牌价值百强物流园区”。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工程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获得补助资金1.2亿元。兰州—达卡国际货运包机成功首航,中亚、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营。

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力度,创新合作模式和国际化园区运作模式,用足用活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积极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着力吸引国外资源、产品以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补齐补强产业链,打造国家重要的产业合作基地和进出口资源集散基地。

产城融合  发展互补  绿色崛起

以产城融合为支撑,加快新老城区相向错位互补发展。新区在“融”上做文章、下功夫,在“合”上出实招、显实效,经过一年的努力,实现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均衡发展,城市综合环境和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形成功能完善、职住平衡、配套齐全的城市发展格局。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合理调整新区建设时序,重点加快中小学校、医院、公交、文化、商贸、生态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和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各类地下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补齐城市功能短板,解决新区只宜业、不宜游、难宜居的问题。

2017年,新建城市道路26条,敷设给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等各类管网422公里,建成公共厕所37座。建成保障性住房20200套,建成标准化中小学和幼儿园13所,建成8个社区服务中心。新投运公交车161辆、出租车230辆、电动租赁汽车700辆、共享单车1000辆,基本满足了群众出行需求。建成营业星级酒店19家、经济型商务酒店60多家、各类餐馆750多家,商贸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增绿”、“护蓝”、“减排”,绿色崛起走在前列,生态建设持续加强,完成绿化造林0.97万亩、南部片区复耕复绿2.85万亩,建成文冠果、牡丹和玫瑰油料基地近1万亩,完成水秦路沿线生态景观带1979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6天。

“新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8300元和10120元,均增长10%,全年新增城镇化就业1万余人,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4%、98.8%。”

建立了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打好脱贫攻坚战,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多渠道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来源。严厉打击涉黑涉恶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查处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干预等问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产、城、人”三者的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共生共荣。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重拳治乱铁腕治污 绘就新画卷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仅是新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发展的前提。面对环保问题,新区始终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态度,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全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将环保工作与新区发展、干部问责紧密联系起来,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污染行为,发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攻坚战,将兰州新区建设成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经过一年的攻坚克难,突出问题全部得以整改,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着力整治城乡环境。累计投入1.5亿元进行环境整治,回填大型砂坑土坑280处,平整土地3.7万亩,整治乱设摊点1486处,拆除违建约11万平方米,清理建筑垃圾141万多方,农村垃圾33万方。

着力整治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查处取缔违法经营砂石场114处、质量不合格预制构件厂22家、石灰厂9家,清理不合格商砼企业4家、停业整顿6家;查处整改22家检测机构伪造数据、出具虚假报告、违规经营等行为;查处110个工程项目中的3起违法转分包行为;规范降低地产建材价格,年节省工程支出数亿元;查处不合格工程项目87个,责令整改或返工,要求原施工单位更换质量低下、泛碱脱皮路缘石44万块和道板砖176万块,整改不合格绿化面积21.17万平方米。共挽回经济损失约6亿元。工程质量明显提升,六十一中新区分校、宗家梁(棚改)安置房等2个工程获国家级优质工程奖。

着力整治土地违法和烂尾项目。排查整治一些公司以投资为名实为圈地或套取财政补贴,造成土地闲置、项目烂尾等问题,依法处置综合市场、港进机械园、星光城等43个项目,处置土地约1.78万亩,盘活已投资59亿元的烂尾建筑面积223.8万平方米,解决合同纠纷65起,化解群体性事件28起。

着力纠正征拆中的违规行为。规范征拆政策和土地确权,查处瑞悦公司等一批通过虚列地面附着物、提高土地等级、混淆土地权属提供虚假评估、重复征地等问题,减少征拆支出近2亿元。严厉打击职教园区B区等非法从事土地平整项目4个,占地1.18万亩,涉及金额2.7亿元。查处时任皋兰县西岔镇派出所所长滥用职权倒卖户口非法落户244户465人违法案件。

着力整治中介市场。将中介机构纳入统一信息平台,实名制公开化管理;查处法律咨询、资产评估、造价咨询、会计服务等中介机构和人员虚增虚报、虚审虚评、套骗资金等行为,挽回经济损失1亿多元。

着力纠正高成本负债、低效投资和资金低效利用问题。通过低成本融资及时归还高成本债务,减少利息支出1.9亿元;及时调减投资大、运营效益低的地下综合管廊、有轨电车等项目64项,调减当年投资247亿多元,减少年负债利息成本10亿多元;注销银行账户116个,沉淀资金压减率达46%,节约资金占用成本2亿多元。

着力整治社会治安。严厉打击“黄赌毒”,开展打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专项斗争,成功打掉以常某为首的地方“村霸”恶势力犯罪团伙,破获涉恶案件15起,抓获涉恶人员14名,全年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1.8%;群体性事件下降58.6%,打击非法上访人员147人;严格规范信访,妥善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进京和赴省上访人数分别下降75%和9.6%,区内上访批次和人数同比下降18%和19%。这些问题的快速解决,在为新区挽回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使城乡面貌、社会形象大幅提升,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大幅下降,政治生态、经济秩序、营商环境明显改善,推动发展的凝聚力明显增强。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兰州新区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四大战略定位,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追求卓越、高质量发展,彰显功能优势,增创先发优势,打造产业优势、制造优势,在新起点上实现新作为,全力打造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新区。  (李发芽)

兰州新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新区头条
返 回
顶 部
返 回
顶 部

版权所有:甘肃省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陇ICP备17002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