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力推进兰州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兰州新区党工委工作报告解读(下)

 2018/01/31/ 10:14 来源:兰州新区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兰州新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新起点上实现新作为,打造开放、创新、高品质的新区。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根本要求,更是兰州新区内生发展的必由之路。”兰州新区2018年工作会议指出,目前,新区正迎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经济加速成长的良好局面。

  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实体经济成长壮大,新动能愈发强劲。2018年,兰州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4.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

  新时代书写新华章,2018年兰州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看这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1 释放改革活力 争当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兰州新区始终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矢志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经济发展新引擎;强力聚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新区监管企业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密集出台并全面落实招商扶商奖商、“出城入园”等政策,努力将兰州新区打造成“运营成本最低、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新区。

  作为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着力构建“新体制、新机制、新机构、新人事”,动真碰硬,谋定后动,精准发力,打出一套刀刃向内的组合拳,不断推动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发展瓶颈制约,持续释放改革活力,打造名副其实的改革开放先行区,为全市乃至全省改革作示范、当标杆。

  新区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特别是在行政管理、行政审批、干部人事、国资国企、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进展,行政效能明显提升,营商环境显著改善,为全市乃至全省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在现有改革的基础上,2018年,兰州新区着力聚焦、全面深化“放管服”、干部人事、城市管理体制等改革。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着力营造良好亲商、安商、富商环境。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完善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理顺涉企事项服务职责,开展涉企行政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上门问需,靠前服务,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大力营造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做实做细“承诺制”“零收费”改革,加速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改革,构建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信用体系。制定更加优惠的生产要素成本降低政策,稳步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搭建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网络平台,实现水利城乡统筹、高效利用。加大金融、政府服务实体经济监督考核力度,积极探索通过浮动费率、财政奖补等措施降低社保缴费,降低实体经济融资、用工、用能、用地、物流等经营成本。

  深化全员绩效考核,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建立人才储备和引进交流平台,吸引和培养中、高层实用人才,加强教育、医疗和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优惠的政策、良好的干事平台吸引优秀人才集聚,促进新区发展。

  按照中央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完善投融资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争取更多政府债券额度,设立各类投资基金,争取更多政策性、长周期、低利率贷款。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农民的资产变资本、资本证券化改革,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加大资金调度,加快资金周转,提高信誉评级,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额度。

  创新城市治理体系,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重构城市经营管理新体系,深化建筑领域改革,提高建设工程管理水平。推进新区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更多人到新区落户。 

  关键词2 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新区而言,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同样存在。

  “探寻符合新区实际情况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如何建设具有新区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更是2018年兰州新区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意味着新区现有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的多重转向,更意味着兰州新区将迎来一场深层次、全方位的变革升级。这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

  加快构建富有兰州新区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立足新区优势,依托资源优势,依靠发展优势,选择符合新区现阶段特征的发展路径,推进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围绕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实现产业精准招商。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关键是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迈向高端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突出发展实体经济,持续加强项目建设,以绿色有机为方向做强一产,以转型升级为方向做优二产,以融合多元为方向做大三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兰州新区2018年工作报告指出,围绕打造精细化工、合金新材料、粮油加工三个百亿级产业园,推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二产爆发式增长,完成工业总产值420亿元以上。

  充分发挥兰州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发挥石化集团龙头企业牵头作用,围绕把兰石化的中间产品开发成新产品、化工新材料等途径来谋划新项目。抢抓国家化工产业规划调整新机遇,加大定向招商、委托招商力度,落地一批技术成熟、生态环保、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及经济效益的精细化工项目。

  2018年,重点加快推进德福新材料5万吨/年高档铜箔等项目落地,快速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重点推动佛慈制药、凯博药业等项目尽快投产达产,发展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加快建成现代医药产业园;重点依托珠海银隆、亚太新能源等企业,加快发展动力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新区被装研发生产保障基地等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引进实施一批重大军民融合项目;推动中科曙光计算机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化规划布局,加快北站公铁联运物流、保税区物流等物流中心建设,紧抓中川机场三期扩建机遇,启动建设临空产业园,发展航空物流业和会展经济;做优做特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新区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旅游收入增长50%以上,推进第三产业跨越发展。

  探索有效的国有资本运营模式,做实做大做强新区监管企业,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2018年兰州新区监管企业营业收入要实现倍增,达到220亿元以上,产值利润增长60%以上,引进高素质人才2000人以上。

  “只有紧扣‘转化’和‘转型’,走高端化、集群化产业发展道路,才能有效激发传统能源产业的新动力新活力。”近年来,兰州新区通过搭建平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和高端人才,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新区实施创新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发展基石。 

  关键词3 绿色发展 打造产城融合新典范 

  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在产业上下功夫,更要在产城融合上下功夫,注重强化城市规划引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市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而产城融合发展关键要在“融”上做文章、下功夫,在“合”上出实招、求实效。兰州新区要以产城融合为支撑,加快新老城区相向错位互补发展,实现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均衡发展,城市综合环境和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成熟,推动形成功能完善、职住平衡、配套齐全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格局。

  “走一条绿色道路”,走出“生态+产业”的发展路子,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发展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确保“增绿”、“护蓝”、“减排”走在前列,重拳治乱铁腕治污,全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将兰州新区建设成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2018年,新区以兰州市五版总规修编为契机,开展“多规合一”,进一步优化完善新区中长期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加快新区与兰州主城区、白银相向错位互补发展,积极承接主城区产业和功能布局调整,打造中心城市群;完善城市功能体系,推进中川国际机场三期、中兰客专等重大项目建设,配套完善东绕城等城市内部公交网络。加快建设新区第三高级中学等项目,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提升有效结合,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围绕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坚持一户一策、分类实施,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8年,将所有农民纳入养老保险参保范围,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经转商”、“公转商”等产权互换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学校布局调整,构建科学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快速发展。 

  关键词4 驱动创新 形成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创新是推动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一大优势,兰州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8年,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以上。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争创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打造创新资源、产业资源和人力资本高度聚集的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完善区域性、行业性技术市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

  而兰州新区以高科技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平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业孵化中心管理、运营,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产业孵化链条,实现孵化功能高效发展。

  2018年,新区将不断完善创新平台,深化与科研院所和创新发展先行区在技术转移、园区共建、产业对接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引进中关村软件园,提升孵化服务能力。建设一批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联盟,形成涵盖科研仪器、科研设施、科学数据等共享服务平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主体有效对接。

  围绕产业项目扶持、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科技企业认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相互衔接、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引进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科技示范项目,打造一批示范企业,培育催生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科技龙头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催生和壮大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

  重点加快中科院近物所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中科曙光甘肃先进计算中心、未来新影影视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大招才引智力度,通过柔性方式引进院士、知名专家参与新区科研和产业项目。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培育发展各类技术交易市场、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深化知识产权综合服务,鼓励企业加大专利申请力度,实现申请量和授权量双提高。 

  关键词5 开放新格局 “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对外开放是推动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018年,兰州新区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积极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优化全面开放布局,发挥好开放平台作用,加快培育外贸新主体,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通道搭成、口岸开放、国际货运列常态运行,近年来兰州新区不断探索适宜西部内陆开放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作为西北首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兰州新区更是内陆开放的大门、全省开放的窗口,“ 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是时代赋予新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须加速开放载体立体化,大力推进多式联运,构建新的贸易体系,让开放平台多元化、高端化、集聚化,推动开放型经济全面升级,不断开创开发开放新局面。

  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兰州新区将在对外开放上提层次、拓空间,建设对外开放大平台。打好综合保税区、国际空港、铁路口岸“三张牌”。深化综合保税区功能平台,进一步复制推广自贸区成功经验,推动综保区—航空口岸—铁路口岸“区港联动”一体化融合发展,推动临空经济快速发展,整合优化国际货运班列通道资源,加快推进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争取获批了粮食及整车进口口岸,加快培育落地加工、多元发展的口岸经济,提高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水平,切实将通道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全省扩大向西开放提供强力支撑。

  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铁公机、江海息”六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兰州新区空铁海公多式联运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面向中西亚、南亚,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加强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构筑高效、便捷、安全、智慧的“丝路信息枢纽”。

  加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力度,创新合作模式和国际化园区运作模式,用足用活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跨境电商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积极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着力吸引国外资源、产品以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补齐补强产业链,打造国家重要的产业合作基地和进出口资源集散基地。

  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构建全球贸易营销网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拓宽国际市场,推动优势产品走出国门。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节点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城市间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交流,整合特色旅游和文化资源,吸引外国游客来兰州新区参观旅游。依托文博会、兰洽会等平台,加大兰州新区宣传推介力度,促进经贸和产业合作。

  关键词6 精准引才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优环境、举贤才。2018年,兰州新区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力选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新区公检法部门要面向全省乃至全国选调优秀干警,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加强公检法部门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干净担当的公检法队伍,做社会和谐的守护者,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区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学习借鉴长沙、西安、武汉、成都等地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对新区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创业创新人才和柔性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进行修改完善,精准引才,建立更加符合新区实际、更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坚持多岗位锻炼干部,鼓励新区管委会、园区管委会和国有集团公司懂管理、有技术的干部保留身份和职级,到园区和乡镇出资企业工作或挂职锻炼。

  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依托新区七大集团公司,公开引进120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各国有集团公司要面向全国乃至全球招聘有学历、有经验、有业绩的管理技术人才集聚新区,为国企长远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根据新区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公开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打造新区引智基地。充分利用中央及省市支持新区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抓好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陇原青年人才”等省市重点人才项目的申报工作;依托各类创新企业,将新区打造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引智基地和人才集聚的新高地。

  做好人才服务工作。积极推进新区职称改革工作,常态化开展初级职称和工程系列中级职称评定工作,畅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渠道。继续开展“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人才和就业服务活动。

  关键词7 乡村振兴 打造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2018年重点工作之一,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也是兰州新区在新时代必须有效破解的难题。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增强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

  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开展土地银行试点,做实“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激发农民创业活力。全面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推进农民职业身份转变,推进农业发展机械化、设施化、特色化,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2018年,兰州新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让农村“活”起来,让农民蜕变为“职业农民”,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有针对性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通过土地流转和生态修复,推动设施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循环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打造10个万亩种植基地、10个现代养殖园区、14个保留美丽乡村集中居住示范点,实现生态、农业、农产品、农超、电子商务全产业链发展,推进绿色生态的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以园博园、民俗村、湿地小镇、玫瑰小镇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和文化旅游项目,加快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引导、扶持、鼓励农民合作社参与新区农业发展,多元参与种植、养殖、产销服务、劳务、绿化等工作。同时,进一步健全新区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新区合作社发展政策,借助“双联”活动,加大合作社相关政策宣传力度,鼓励新区农户“合作社化”。发展规模林下经济,2018年争取实现散养鸡10万只,并完成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合作社2家、家庭农场2家的认定工作。

  加快推进新区美丽小康村建设,全年建设完成小康村15个、省级美丽乡村1个、市级美丽乡村1个、小康安居点1处。围绕新区企业需求,开展精准培训,以园区和村镇企业为载体,实施“农民转员工”行动,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开发困难群体公益性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记者 李发芽)

兰州新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新区头条
返 回
顶 部
返 回
顶 部

版权所有:甘肃省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陇ICP备17002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