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兰州新区工作报告

 2017/02/07/ 17:34 来源:新区原创

凝心聚力  改革创新  奋力开创

新区转型融合跨越发展新局面

——在兰州新区工作会上的报告

杨建忠

(2017年2月7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新区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系列会议精神,全面回顾总结新区开发建设以来各项工作,深刻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今后的重点任务。稍后荣灿书记将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一、兰州新区筹备建设以来取得的成就

  兰州新区自2010年8月筹备建设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新区建设各项工作,党的领导不断加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创新活力日益显现、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扶贫脱困全面完成、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就。 

  经济总量倍数增长。2011—2016年,累计完成生产总值 536亿元,年均增长30.89%,是新区开发前(2010年底)的9.7倍,增速在18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第一;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0.5亿元,年均增长82.2%,是开发前的22.1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78亿元,年均增长27.9%,是开发前的96倍;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981.5亿元,年均增长33.5%,是开发前的90.7倍;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58.4亿元,年均增长59%,是开发前的15.2倍;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2亿元,年均增长59%,是开发前的15.4倍。累计争取中央及省市转移支付资金85.5亿元,争取地方政府债券138.5亿元,引进金融机构58家,融资719.3亿元。

  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46项。累计报批用地384宗11.8万亩,落实省内异地占补平衡指标7.6万亩;未利用地开发58.3平方公里,已平整39.5平方公里。投资860亿元,实施以道路、供排雨中水、燃气、电力、通讯、供热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水库5座、总库容2200万方,建成变电站6座,建设城市道路142条619公里,通车118条492公里,核心区12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建设外部交通线路8条,其中兰秦快速、中川城际铁路已投入使用。投资37.7亿元,造林绿化18.3万亩,森林覆盖率13.6%,城区绿化率3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基金会“2014年杰出环境治理工程奖”。

  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实施大招商,落地产业项目318个,总投资4220亿元,其中“出城入园”项目47个,总投资447.9亿元。兰石集团、水性科天等96户企业建成投产,222个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新区产业由少变多、由小变大,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公共配套逐步完善。吸引省内外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新区集聚,核心区建成幼儿园9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1所,新增学位9330个;在建幼儿园6所、小学2所、初中2所、高中2所,将新增学位13290个,基本满足群众教育需求。建成综合门诊部3所、二级医院1所,总床位120张;在建二级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各2所,总床位1300张,医疗卫生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建成各类商业场所19个302万平米,彩虹城、兰石等5大商圈初步形成,建成三星级酒店2家、在建快捷酒店10家。开通公交线路21条,投放公交车99辆、出租车230辆,基本解决了群众出行需求。

  改革效应初步显现。获批国家级新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平台,累计争取国家、省上各类政策60多项,争取国家、省级试点17个。积极推进行政审批、综合行政执法、产业园区管理人员聘用制、户籍制度、“营改增”等改革试点。在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科技创新、投融资等领域大胆探索,出台了50多项制度和管理办法,体制机制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创新创业取得突破。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出台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措施18项。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国家级孵化器1个、市级孵化器4个,累计入孵项目398个,引进资金6亿多元,实现产值3300多万元。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快形成,设立国家和省级技术研究中心28个,扶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家,培育上市企业7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5家。累计投入科技创新资金5.1亿元,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转移支付资金1.7亿元,帮助中小企业融资37.1亿元。科研成果转化加快,累计开发新产品118个,转化科技成果36项,创新创业活力显著增强。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综合保税区、铁路口岸获批建成,累计注册各类企业206家,实现进出口总额7.5亿美元。开通运营了兰州至中亚、欧洲、南亚和白俄罗斯的国际货运班列和兰州至迪拜、达卡国际货运包机,累计发运140多列,南亚班列被列为全国16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国际合作产业园,引进项目10个,总投资15.6亿元。中川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获批进口冰鲜水产品及水果指定口岸,2016年客运吞吐量达到1089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5.9万吨,增幅创历史新高。企业“走出去”成效明显,兰石集团获得柬埔寨6.2亿美元订单,创造了甘肃制造业一次性外贸订单新纪录。成功举办了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中韩产业论坛等国际性活动,新区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快速提升。

  民生持续改善。出色完成舟曲灾后重建任务,受到国家、省市、社会的好评。争取上级“三农”财政专项资金10.5亿元,新区本级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到14.14亿元,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24亿元,实现2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9500元,较新区开发前分别增长3倍和2.6倍。创建省、市级和新区美丽乡村14个、小康村10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累计征地24.78万亩、拆迁8702户,发放征地拆迁补偿款134.1亿元;实施保障房工程项目11个34831套。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和98.69%,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2.1万人,累计培训失地农民1.8万余人次,新增城镇化就业人口3.6万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新区机关、镇村(社区)、国有企业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47.2%、70.2%。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四个意识”和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持续增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改进作风各项规定,推动管党治党责任落地生根。加大正风反腐力度,纪检监察机关累计受理信访举报264件,其中立案查处77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1人、移送司法机关10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刚刚过去的2016年,新区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预计完成生产总值150亿元,增长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亿元,增长2.85%;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4.7亿元,增长66.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亿元,增长51.4%;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3.5亿元,增长25.7%。产业发展方面,新引进环球嘉年华主题乐园等产业项目37个,总投资337亿元,新建成投产企业14家,全年实现工业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55.1%。公共配套设施方面,建成通车道路43条、72公里;5所公办幼儿园、新区兰炼一小、兰州十一中分校正式招生,在全市率先实施普通高中免费教育,职教园区省属“三校一区”、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省体育馆主体基本建成;兰石睿智名居酒店、现代化数字影院、综合性体育公园等商贸和文体项目建成投运;优化公交线路10条,新投运出租车80辆,在新区重点企业和区域增设了一批公交站点;新增造林绿化3.3万亩。对外开放方面,综合保税区铭丹电子、卓尔电子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开通了兰州新区始发至中白工业园的国际货运班列;新区中川铁路口岸正式获批,首列中亚国际货运班列顺利返程。科技创新方面,成立联合创新研究院,签约技术合作项目35项;设立水性家居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省级技术研究中心4个;培育省、市级众创空间2个,建成产业化基地2个;争取国家债券投资基金12.9亿元,帮助中小企业融资2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37%,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25%。深化改革方面,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团购优惠等购房政策销售商品房46万平米;设立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风险补偿金,为13家企业担保贷款1.78亿元;加快推进“放管服”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新增市场主体3481家,增长28.6%。

  二、兰州新区建设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新区经济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认清形势、牢记使命,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新业绩、取得新辉煌。

  第一,充分认识肩负的光荣使命和责任。建设兰州新区,既是国家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全省全市跨越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国家层面看,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要求我们必须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省级层面看,兰州新区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大战略平台之首,是兰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建设兰州新区对于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林铎省长在省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上,要求全省各级要“珍惜国家赋予我们的机遇,用足用好发展的平台,按照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建设新区的重大部署,凝心聚力、矢志不渝地推进新区建设”。从市级层面看,兰州新区是兰州振兴发展的希望所在,对于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功能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发展好兰州新区,我们责无旁贷。

  第二,充分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机遇方面:一是国家层面政策利好不断,密集出台“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双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以及“放管服”、投融资、行政审批、金融财税等改革举措;“十三五”专项规划陆续发布,特别是国务院近期通过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十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将在对口帮扶、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财政税收、产业转移、项目布局、生态保护、融资服务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也释放出许多积极信号,在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加大保障民生、扶贫、生态环保等方面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等等,这些利好政策为我们争取项目和资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二是省市层面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近期,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加快新区发展的新政策,从资金、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新区更大的支持。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兰州新区为龙头,以高新区和经济区为支撑,使‘三区’成为全市经济率先发展的排头兵”。兰州新区经济增长极的地位更加凸显。三是兰州新区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历经六年的艰辛发展,新区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体制机制活力不断增强,“一带一路”枢纽作用正在凸显,举全省、全市之力加快新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以上这些政策利好和基础条件,都是新区补齐短板、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最大动力,我们一定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勇当先。

  挑战方面:从国际形势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低速增长的趋势仍将延续,主要经济体增长分化、政治格局不断调整等因素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了不确定性,英国脱欧谈判、美国推动制造业回归等重大事件都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分工产生影响;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对外贸易形势严峻,实体经济成本上升,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还需做大量工作。省市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与动力性问题矛盾交织,经济景气度不高,部分支柱产业增速回落,投资减缓增长乏力,新技术、新业态、新动能缺乏。

  第三,充分认识新区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党建工作弱化虚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党员先锋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二是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政策争取、政策运用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活、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不够。三是规划建设与实际结合不紧密,产业园区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过于超前,投资大、利用率低,生态绿化投入大标准低,新型城镇化推进缓慢。四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引进的龙头企业少、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不完整、集聚度低,中小企业配套不足;政府服务不到位、重招商、轻服务,企业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五是城市建设管理滞后,医疗、商贸、公交发展不足;重建设轻运营管理,城市管理水平较低;融资有效抵押物缺乏、融资成本高;城乡环境卫生差,“四堆五乱”现象突出。六是干部队伍能力不足,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匮乏,激励机制不活、考核机制缺失;部分干部纪律松懈、作风漂浮,不会为、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普遍存在,庸懒散慢混卡等作风顽疾依然普遍存在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清醒认识,必须在改革创新中快速有效解决。

  总体来看,我们既面临诸多政策叠加的机遇,也面临各种矛盾交织的挑战。我们既要看清变化走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转型跨越发展;也要看清危机困难,趋利避害,“危”中寻“机”,转劣势为优势,变压力为动力,真正把政策机遇转化成发展成效,把体制优势转化成发展动能,推动兰州新区真正成为新时期改革创新的引领者,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三、兰州新区改革创新发展的目标任务

  2017年是新区转型融合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重要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强化党的领导,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优化规划布局,着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着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努力把新区打造成为全省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的先行者、改革创新的示范区、产业集聚的大平台、转型融合跨越发展的新典范和对外开放的强引擎,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甘肃特点的西北欠发达地区新区发展新路子。

  综合考虑,今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25%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其中产业类投资增长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统筹抓好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创建党建示范区。要坚持“党管经济、统揽全局”的原则,发挥党工委在新区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有效体现到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各项工作中。

  一是学习应用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中央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们实践的纲领。新区全体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树牢“四个意识”,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将中央、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坚定不移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区发展全局、指导新区改革创新,不断创新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新体制、新方法。

  二是抓实党建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社会组织的党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切实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把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引领新区改革创新发展的先锋模范,打造新区党建工作新标杆。机关党建要抓示范,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抓改革创新、促转型融合跨越发展为主题,努力探索适应新区改革发展工作需要的机关党建新机制。企事业单位党建要抓规范,突出“创新活力”,健全新区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体系,把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打造成凝聚职工力量、引领发展的领导核心。社区党建要抓服务,突出“智慧便民”,加快建立社区管理信息服务、党群服务中心两个平台,对居民开展全方位的动态服务。农村党建要抓提升,突出“领富发展”,使农村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的“领头羊”。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要抓覆盖,突出“核心引领”,快速完善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领导能力,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致富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使党员在新区建设发展中建功立业。加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建设,培养优秀助手和后备军。

  三是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建好兰州新区报、新区网站两大平台,积极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合作,打造高站位、高品质的宣传阵地。在创新宣传理念、体现宣传高度、打造新区品牌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提升新区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注重家风家教,崇尚健康社会风气,不断夯实新区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强化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管控,建立政务公开、重大舆情应对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为新区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中央和省市最新改革创新政策、新的部署要求,岗位工作所需知识技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干部素质。深入开展“治顽疾、转作风、提效能”专项行动,引导干部爱岗敬业、担当有为、创先争优,真正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以作风的大转变推动工作大提升。建立“安排—督查考核—问责”三位一体的工作落实机制,对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安排部署的工作督查考核及时跟进,发现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启动问责程序,用督查考核、问责倒逼落实,最大限度调动干部的积极性,锻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队伍。

  五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3783”主体责任体系和“866”衡量检验标尺、“111”督查落实细则,切实将压力和责任传导到位。加强党内监督,让监督体现在时时处处事事上。创新现代技术应用,紧盯干部使用、重大事项决策、执法领域、招商融资、征地拆迁、项目建设、国有企业、村镇管理等关键单位、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形成多方位、立体式、信息化的监管体系。正确处理好“亲”和“清”的政商关系,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坚持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弛而不息纠正“四风”;坚持“零容忍”惩治腐败,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关澄清事实的作用,保护好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既严守规矩又大胆创新,既干成事又不出事。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监督执纪规则,带头强化自我约束,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

  (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新区发展新活力。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和举措推动发展,努力打造西部地区的经济新特区。

  一是转变工作理念。一要着力推动由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产业集聚、产城融合发展转变,构建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新载体。二要着力推动由重招商、轻服商向更加注重服商扶商转变,招真商、扶实商、奖优商,努力营造亲商、优商、育商的良好环境。三要着力推动由重项目、轻功能向全产业链、全配套转变,真正实现以商招商、以企强企、以企带链,让落地企业快速成长。四要着力推动由重投入、轻效益向投入适度、效益为先转变,把有限资金投入到急需紧缺、聚人气的项目上,实现政府投资的精细化、精准化管理。

  二是积极先行先试。用足用活国家、省市支持新区发展的系列政策,积极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发挥国家级新区的平台作用,积极将国家和省、市的各类改革创新政策试点率先在新区实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学习借鉴其他开发区、新区、自贸区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加快体制机制、项目审批、城市管理、财税金融、综合执法、社会治理、人才引进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推动新区改革创新发展新思路、新举措,打造全省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

  三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需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一要构建党工委管委会—新城—镇(街道)三级管理体制,增强行政运转的高效和顺畅。二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实行业主承诺制、工程设计与质量终身负责制,实行“一函告知、一图管控、一会审定、全程代办”制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和实体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办理、一网通办”,着力解决审批手续互为要件的问题,最大程度减少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单位和个人诚信体系,实行企业信用“红黑榜”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搭建征信信息共享平台,鼓励诚信者、惩戒失信者。三要优化机构设置,对职责交叉相近、设置重复分散的各类机构和分工过细、职责单一的内设机构进行整合,要坚持“因事设岗、结构科学、精简高效、动态管理”的原则,科学核定各单位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实行一岗多责、一人多能;要因才、因能、因岗、因需使用人员,加速岗位交流,培养复合型人才。四要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依托现代化装备、智能化手段、信息共享、综合研判,着力构建权责明晰、综合高效、服务为先、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综合执法体系。

  四是创新人事管理体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对县级及以下所有干部实施全员聘任(用)制度,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等界限,面向全国招聘人才,解决无编制和人才短缺问题。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建立以业绩贡献为导向、一般干部到领导干部全覆盖、实行分级考核的考核制度,对新区所有单位和个人,做到有岗必有目标、责任,有目标、责任必有考核,有考核必须与个人绩效挂钩兑现。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实行考核结果与干部收入高低、职务升降、岗位调整、职称晋聘、评先评优、人员辞留 “六挂钩”,根本上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收入“能升不能降”、领导“能上不能下”、干部“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创新建立全员聘用档案,新区工作人员以聘用职级为依据,建立与政府和社会同级身份相一致的档案,在职务升降、办理调动、退休时,聘用职级参照同级正式身份办理,不受影响。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新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了“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大重点任务。结合新区实际,要抓好以下五点:

  一是重点抓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加快推动投资方向转变,调整投资结构,按照“适度、经济、充分考虑产城融合发展与新区融资偿债能力相平衡”的原则,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建设,重点向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美丽小康村镇、环境改善等领域倾斜,提升投资效益。整合储备项目,多渠道、多方位向上争取项目资金60亿元以上。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手段,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严控平台公司债务,积极争取债转股、项目债置换,化解债务风险。争取贫困地区企业IPO绿色通道,让更多的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落实好阶梯水价补贴、大用户直购电等优惠政策,主动帮助企业降低用电、用水、用工、融资等生产经营成本;积极开展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试点,进一步落实好降税减费有关政策,降低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缴费比例,降低企业的交易性成本;坚决禁止任何向企业摊派、分配收费项目。加快补齐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人气商气聚集不足、城乡统筹发展滞后的短板,增强公共服务对新区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是实施农业倍增计划。树立大农业观念,以未利用地开发、特色小镇和美丽小康村建设、农村土地流转为抓手,以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农村电商、“互联网+农业”为引领,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品牌,推进企业化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瓜果蔬菜、花卉苗圃等,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耕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网络化销售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林草业,创新绿化方式和管理模式,采用间作、套种等方式增强层次感,实现林果、林草一体化发展;走以林带草、以草养林、以草促牧之路,同步发展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业、畜牧业,加快推进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形成林草农牧业融合发展、互为补充的现代农业格局。结合文化旅游,大力发展空港农业、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产品采摘园等村镇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小镇、风情农庄等乡村旅游胜地,与中石化合作,特色农产品在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销售,真正做到农业发展有政策、有规划、有路径、有措施、有抓手、有效益。

  三是推动二产跨越发展。依托兰石化、科天化工,重点发展PX及下游精细化工产业,着力引进中石油、中石化、中国化工等相关企业,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依托兰石、省建投重工、珠海银隆、知豆汽车、兰电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石化装备、新能源汽车、特种车辆、节能环保装备等产业,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长飞、四联、新西北碳素等龙头企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佛慈、和盛堂、凯博生物等龙头企业,重点推进“西部药谷”产业园建设,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医药中间体等产业,打造西北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青岛啤酒、益海嘉里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依托三毛集团、际华三五一二等企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依托丝绸之路大数据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发展电子信息、大数据等产业,争取打造全国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主动争取政策,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企业“出城入园”。按照“同业归并、实业化、集团化发展”的原则,对现有监管企业及国有资本优化整合,新区监管企业通过股权合作、独立出资等形式投资新区急需的生产经营型和生活服务型产业,实现新区国有企业向实体化经营、集团化发展、资本化管理转变,不断壮大新区国有企业实力,成为新区未来发展的支撑。激励非公经济发展,全面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各项政策,使非公经济享有同等国民待遇;引导金融机构开发融资租赁、货单质押等适合非公企业特点、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政策、资金、市场、服务上向诚信非公企业倾斜,积极解决企业的困难,推动非公经济快速增长。

  四是推进三产倍数增长。以奥特莱斯、瑞岭国际、万利商贸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为依托,带动商贸业大发展;以北站物流园、航空物流园等项目为依托,带动物流业大发展;以长城影视、西部恐龙园、环球嘉年华等项目为依托,带动旅游业大发展;以职教园区建设为依托,带动教育产业大发展;以瑞岭国际酒店、航空小镇等项目为依托,带动住宿餐饮业大发展。完善服务业优惠政策,加快促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高端商务、房屋租赁、电子商务、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城市功能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对人气商气的吸纳和聚合。

  五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根据未来人口增量及城市发展需要,以聚集产业、聚集人气消化房地产存量,提高入住率降低房屋空置率为重点,合理规划住宅建设数量和规模,出台经适房与商品房产权转换、单位团购、房屋租赁等政策,加强房地产市场价格管控,防止出现房价快速增长和“空房”两极化现象。按照“就近居住”原则,为各单位提供优质优价房源,规范物业管理,加快住宅区幼教、医疗、商贸、绿化、交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为入区人员提供优美、安全、便捷、舒适的居住环境。快速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购房补贴政策,鼓励引导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外来经商创业和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等群体在新区买房落户,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四)坚持创新驱动,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要抢抓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创业催生新型业态、政策引导人才集聚,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依托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突出科技奖励导向作用,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扶持资金和奖励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力争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4.5%以上。认真落实省政府《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施意见》和《支持科技创新若干举措》等政策办法,研究出台促进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的配套政策,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链、政策链、资金链对接。

  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扶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通过IPO绿色通道在主板、新三板上市;充分发挥兰白试验区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创新创业驱动基金等基金作用,为科技项目的研发、孵化和产业化提供融资支持;落实企业税收优惠和科技奖励政策,帮助企业做好各类项目申报、资金申报、专利申报、成果转化、产品宣传、市场开拓等服务工作。

  三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推动与中科院、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交大、兰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增强孵化平台对创新创业要素的吸纳整合能力,力争把“科技创新一条街”建设成为全省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创新核心区。加快构建科技资源共享体系,财政投资和企业科技资源面向社会提供服务,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满足创新创业需求,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四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政策体系。以好的政策吸引人才,以好的研发项目留住人才,以好的成果转化机制激励人才,以好的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以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服务人才,以好的管理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让各方人才聚集新区,为新区改革发展做贡献。

  五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政产学研用结合,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积极与企业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出台科研院所“出城入园”政策。大力推动兰石、科天等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发机构或技术转化机构,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实现产业化,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转化,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

  (五)创新招商服商机制,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新突破。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优链”,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服务,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和规模化,将新区打造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产业集聚的新高地。

  一是创新招商思路。围绕产业链建立招商服务管理考核新机制。创新招商举措,开展全员大招商、大服商行动,把招商服务成效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委托招商、境外招商、以商招商、以企带链等手段,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率、成功率。建立招商项目库,坚持全产业链招商、全配套式发展,降低企业的落地和交易成本,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完善新区招商专网,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参加大型展会等手段,扩大宣传效应,增强新区的吸引力。力争今年引进产业项目100个以上,总引资600亿元以上,建成投产企业100个以上。

  二是落实招商优惠政策。坚持用实策招真商、扶实商、奖优商。结合国家的政策和其他国家级新区的经验做法,修改完善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产业配套奖励政策,规范招商程序,规范招商合同,规范优惠奖励政策,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对落地项目在融资、专项资金争取、技术支持、市场拓展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对于来新区真投资、建设快、效益好的企业,不分地域、不分所有制、不分新建扩建,均按贡献大小给予不同扶持奖励,形成全流程、有创新、激励作用大的政策体系。

  三是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新城区管理职能,创新项目服务方式,落实全程代办服务制度,缩短前期手续办理时间,确实解决企业到处跑、反复找、办不了的问题,杜绝落地项目因手续办理、征地拆迁影响建设,因水、电、路、气、暖等配套问题影响建设进度、影响达产投用。主动为企业做好立项、审批、建设、投产、经营等各个环节服务工作,在风险可控情况下帮助企业融资,解决技术和人才难题,降低生产运营成本。积极为投产企业的经营发展服务,通过优质服务吸引企业二次投资、扩大再生产、创新再提升,让企业放心投资、快速发展。

  (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要贯彻落实省委“开放是我省最大的机遇”的要求,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推动开放迈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真正将新区打造成为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一是学习运用国际规则。认真学习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规、民族风情、产业现状、市场需求、技术标准等,掌握科学准确的信息,挖掘市场机会,为企业做好指导,帮助企业“走出去”发展。深入学习、善于运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的规范标准和相关准则,在市场规则上与国际接轨,更好开拓国际市场,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风险。

  二是发挥好综保区的引擎作用。制定新区促进外贸进出口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省内外进出口加工企业向新区聚集,实现入区加工类企业数量倍增的目标,2017年进出口贸易额实现15亿美元以上。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备货”模式顺利开展,建成运营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所,引进设立“中国(兰州)马来西亚国际清真产业园”。进一步复制推广自贸区创新制度,探索综保区与中白工业园跨境合作新模式。积极配合推动综保区—机场—铁路口岸“区港联动”一体化、融合发展,为争取设立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区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深化国际产能合作。依托新区中川铁路口岸和国际公铁联运物流枢纽,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对接,着力吸引外资流入,加强装备及工业“四基”、节能环保、新材料、轻工消费品产业合作,推动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运营,打造中小企业国际合作示范区;探索设立企业国际市场开拓基金,支持省建投、兰石、科天等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挥“中心带动”作用,加强与河西、陇东及白银、陇南等地的合作,捆绑式协作、抱团式发展,将甘肃的特色优势和品牌产品推销出去,带动全省外经外贸大发展。

  四是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整合优化兰州至中亚、中欧、南亚、白俄罗斯等国际通道资源,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国际通道建设运营;依托中川航空港争取开通面向欧洲、东北亚等地的国际货运航线,调整铁路口岸规划,加强口岸设施建设,争取设立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编组站,推动与国内口岸实现“通关一体化”,努力实现常态化运营,打造“一带一路”上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多式联运中心,切实将通道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推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人文交流,统筹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加大境外宣传推介力度,吸引外国游客来新区,以人气带动商气,促进经贸和产业合作。

  (七)优化规划体系,描绘新区建设发展新蓝图。要进一步优化规划体系,提升新区规划设计水平,精心打造融合发展的现代新城。

  一是优化总体布局。最大限度争取未利用地开发政策,加快低丘缓坡整理开发利用,推动新区向南、向东发展,推动新区与市区相向发展、与白银及周边县域联动发展;推动农、林、牧、产、城、游融合发展,彻底解决制约兰州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做好引水灌溉和中水利用文章,最大限度发挥引大入秦工程效益;加大种草、植树造林力度,改善兰州北部生态环境,降低荒山浮尘对兰州大气的污染,为“兰州蓝”出力添彩;以现代农草业带动牧业大发展,为兰州提供优质副食品供应;为贫困落后地区农民移民奔小康提供条件,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现代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二是优化产城融合规划。按照现代新城发展目标,综合城市资源要素,对产城融合发展规划进行优化调整。突出“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摒弃“贪大求全、贪贵求富、贪新求异”的错误理念,切实做到既能够提升城市品位,又不会造成投入浪费。合理调整城市建设时序,集中力量建设城市核心区,加快学校、医院、公交、文化、商贸、生态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把新区建成以产业为主、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土地投资时效、强度、贡献率的监控,清理批而未供、供而不动、开而不建、建报不符、建而不投的项目,使土地利用合规有效。

  三是强化规划管控。系统梳理已完成和正在编制的各类专项规划,特别是紧密结合新区实际,采用国家标准和先进实用的技术手段,对排水、防洪、供热、道路、消防及人防等专项规划进行优化,做到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各专项规划之间相互协调、集约高效。严格把好控详规、修详规的审核审批关口,加快“一张图”数据平台建设,全面实现规划管理信息化,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四是实现城乡功能统筹。优化村镇规划,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按照“一村一特色一产业”的发展思路,突出绿色休闲、生态服务等功能,融入观光旅游等要素,打造一批乡土风情为亮点的特色小镇和美丽小康村。以脱贫奔小康为抓手推进征地拆迁村和偏远农村异地搬迁集聚,加大规划镇村道路、绿化、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力度,推进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逐步推动村社向城镇化社区过渡。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实施土地、就业、医疗、养老等领域配套改革。

  (八)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开辟城市管理服务新路径。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紧盯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创新城市经营管理体制,努力构建主体责任明确、管理手段先进、服务方式便捷、资源利用高效、持续协调发展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一是转变城市管理理念。由建设城市向经营、管理、服务城市转变,坚持“功能合理、投入适度”的原则,强化投入产出效益评价考核,全面核算经济社会效益,调整综合管廊、有轨电车、中医院等项目,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急需紧缺、聚人气的项目上去。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真正建立以效益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为支撑的城市经营管理新模式,新区监管企业作为城市经营主体,要承担起为城市服务的职责,逐步完善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实现企业的大发展。

  二是完善城市功能。根据新区人口密度和城市发展需要,对幼教医疗、商贸文化、公共交通等城市配套设施整体规划、合理配置、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城市功能。着力构建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国际空港三位一体的对外交通网络,配套建设与机场枢纽、铁路枢纽无缝对接的公交车、出租车、新能源租赁车等城市内部公交体系。加快特色餐饮、农贸市场、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社区服务等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增强居民的幸福感。

  三是加强城市管理。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城市管理范围、权责清单。建立健全综合执法联动、信息共享、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机制,构建管执分工协作、配合联动、无缝衔接的“大城管”格局,打造综合行政执法“样板区”。按照全市打好“整治攻坚战”的要求,大力整治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集中精力开展农村宅院、农田林地、城市道路园林、单位院内墙外等区域环境大整治,建设美丽新城,提升全省门户新形象。

  四是统筹智慧城市建设。按照“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统一规划、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各部门现有、在建及将建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实现跨部门信息设备、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多向互通、信息共享。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加快实施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社区等一系列智能应用,提升城市的现代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水平。

  (九)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新城区。深入推进“美丽新区、文明新区、法治新区、和谐新区”建设,营造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安全稳定的生产环境、文明诚信的生活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一是加快建设美丽新区。让新区“靓”起来,走“生态+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加快建设一批主题公园、水系湖泊、园林小品、人文景观等观赏项目,加大核心区城市设计管控力度,加大重点区域、社区、建筑物亮化美化,建设一批特色风情街、社区、文化旅游小镇等特色名片。让新区“净”起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从源头减少污染源,呵护“天蓝水清”的生活环境;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使城市和农村都干净起来,打造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区。

  二是加快建设文明新区。按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标准,以单位、企业、镇村、社区等为责任单位,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指数。组织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五好文明家庭”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鼓励群众举报、谴责和制止不文明行为,加大对不文明行为的惩处力度,营造文明新区人民建、建设新区为人民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快建设法治新区。加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保持政法队伍对党的绝对忠诚。加大法治教育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落实司法改革任务,进一步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增强执法工作的公开透明度,营造公道正派、公平公开的执法环境。坚持有案必立、立案必破、违法必惩,严厉打击团伙势力、黄赌毒、盗抢骗、敲诈勒索、以访敛财、恶意欠薪讨薪、制假贩假、利益输送、经济犯罪等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以零容忍态势严惩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为新区发展营造安宁的社会环境。

  四是加快建设和谐新区。积极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及时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让新区发展成果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有效地惠及广大群众,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开展和谐单位、和谐企业、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和谐家庭等创建活动,对不和谐行为公开曝光、从严惩戒。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各类事故发生。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杜绝农民工欠薪、征地拆迁补偿资金挪用等问题发生,维护新区社会和谐稳定。

  同志们,宏伟的目标需要我们团结奋斗,崇高的使命激励我们阔步前行。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高举改革创新旗帜,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开创新区转型融合跨越发展新局面,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兰州新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新区头条
返 回
顶 部
返 回
顶 部

版权所有:甘肃省兰州新区党工委办公室
ICP备案编号:陇ICP备170023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