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1/ 17:23

来源: 新区原创

2020年兰州新区工作报告

兰州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 杨建忠

(2020年1月6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兰州新区工作会议,全面回顾总结2019年工作,安排部署2020年重点任务,动员新区广大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奋力拼搏、砥砺前行,不断开创新区高质量快速发展新的时代篇章。

2019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党建强定力、改革增动力、创新添动能、开放显活力、产业快发展,各项动能快速释放、综合效应加速显现,国家级新区平台带动作用集中发力,呈现出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气事业繁荣兴旺、环境优美靓丽的崭新局面,成为西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

  ——经济增长又好又快。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5%,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25%,批发业销售额1100亿元、增长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其中工业投资增长67%。税收收入实现31亿元、增长22.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7.6亿元、增长16%。招商引资引进产业项目136个、增长24.8%,投资660亿元、增长18.7%。八大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增长120%,其中商投集团达360亿元、城投集团过百亿元,双双进入全省国有企业前10强。

  ——综合改革效应凸显。项目审批时限缩短到30个工作日内,实行并联承诺容缺项目验收制,不动产证办理时间大幅缩减,企业经营要素成本降低20%以上,实现“管理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服务质量最优”目标,获评“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获批2019年度国家唯一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改革创新制度体系基本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             

  ——创新动能竞相迸发。与11名院士、52个创新团队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87项、研发成果95项。世界最薄4.5微米铜箔试生产成功。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化学助剂试剂等35个高附加值成果转化应用。引进荷兰智能温控、以色列灌溉等技术,培育优质草莓等有机新品种130种。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4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5%。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比重大幅提高,市场主体以30%的速度增长。

  ——对外贸易倍数增长。全面推行“单一窗口”,实行先放行、后补税,报关填报事项减少45%,候查、查验时间减少50%,报关时间压缩1/3以上。获批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辅枢纽。兰石获评“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新开至比利时、巴基斯坦等货运航线6条。进出口总额增长110%,国际货运班列到发数增长286%,进出口货物量增长333%,成为全国首个进口回程班列超过出口外发的城市,口岸、通道、临空三维一体开放新格局基本成形。

  ——生态建设创出新经验。修复生态5万亩,科学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把垅丘缓坡修复成高标准农田、生态用地,系统性解决干旱、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的做法,为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治理、绿色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获评“2019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城市管理迈上新台阶。荣获“2019年中国领军智慧城区”,交通、医疗、市政等实现智能化远程调度,打造了全国智慧城市新标杆。城市道路、绿化、亮化品质大幅提升,平面更整洁、立面更清爽,色彩形态更协调,人气商气更浓厚,群众生活更便捷。新增常住人口6万、总人口突破36万,现代中型城市初步形成。

  一年来,我们以实际行动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经济社会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省委、省政府对新区经济指标、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等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环保督察、扫黑除恶督导,省市委巡视巡察等各类检查中没有重大整改事项,充分体现了新区改革创新新作为、新成效。省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会议指出“新区发展有速度、工作有力度,开放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成绩不易、令人振奋,体现了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魄力担当”。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推动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坚持把锻造过硬政治能力贯穿到国家级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以动真碰硬的斗争精神构筑更加清爽的政治生态,以担当务实作风开创干事创业新局面。

  主题教育取得新成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加快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有力抓手,坚持主题教育与高质量发展同部署,改革创新与制度建设两手抓,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共推进,破解发展难点问题305个,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率达到83%,扭转了惯性思维、摒弃了陈规错习、锤炼了严实作风,筑牢了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抓机遇、争政策、抢先机、促改革、谋发展、创一流的行动自觉。中央、省委巡回指导组对新区主题教育成效高度认可。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打掉孙发明黑社会性质组织、薛在存恶势力犯罪集团,方永梅、李平智恶势力犯罪团伙,铲除“村霸”祁文忠、张正雄,彻查郭庭天恶势力“保护伞”问题,立案审查“伞”“网”问题17件23人,形成了强大震慑,匡正了社会风气。中央督导组转办线索“清零”。中央扫黑办和督导组对新区工作充分肯定。

  组织建设得到再提升。新设立机关党组(党委)13个,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率达到100%。推行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制,“两新”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88%、100%。进一步提高村“两委”班子“一肩挑”比例,基层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发挥绩效考核激励鞭策作用,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进一步树立。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实施更加灵活、更有柔性的人才政策,面向全国选招学历高、经历好、业绩优的优秀干部和紧缺专业人员520人,引进企业优秀人才3万多人,评定各类职务职称1510人,科研机构产业专家达到3881名。建立正向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的制度机制,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大幅优化。

  宣传舆论占领新高点。树牢风险意识,增强斗争精神,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进一步打牢新区上下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西部大开发政策宣传与全方位展示新区改革发展成就结合起来,充分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热情,坚定了建设新区的信心决心。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刊播新区专题报道600余篇,省市主流媒体报道6000余篇。《兰州新区报》刊号获批,融媒体中心高标准建设,“两微一端”、抖音等新媒体报道过万条,阅读量突破2000万人次。新区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作风建设呈现新气象。开展“基层减负年”活动,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简文件50.4%,压减会议30%,清理督查考核33项、减少53%,腾出更多精力谋发展、促改革、抓落实。树立“实干的不吃亏,敢干的不委屈”导向,以绩效考核激励干部、容错纠错保护干部、打击诬告陷害力挺干部,严肃查处赵某、王某等诬告陷害案件,为28名干部澄清正名,扭转了告状有理的不良风气。严肃处置生态环境局、城建交通局干部乱作为,造成兰石集团污水问题、中央环保督察新区不实笔录等乌龙事件。紧跟改革监督执纪问责,教育在先、预防为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取得明显成效。

  统一战线画出同心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创建了一批国家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广泛凝聚共识、集聚智慧、汇聚力量,发展各类群团组织460多个,覆盖面不断扩大,工人主力军、青年生力军、妇女半边天作用充分发挥。成立新区工商联,有力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二、深化系统改革,营商环境全面优化

  坚持“学、用、谋、创”结合,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综合改革多元效应快速显现,政务环境更高效、市场环境更公平、发展环境更优良。

  机构改革提升效能。优化部门职责,进一步做实做强园区功能,设立街道办事处4个、社区服务站19个,服务型政府架构基本形成。

  审批改革领跑全省。全面推行“承诺制、零收费、信息化、代办制”,实行“区域评估、多评合一、多图合一、多验合一”简易审批,企业签定承诺书即可开工建设,平均节约资金300万元以上。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和开办时间分别是国务院目标的1/4、1/8。推进“不见面”改革试点,全面取消项目备案前置,全程实现网上办理。探索新兴产业包容审慎监管,73种首次轻微违法行为免予行政处罚。

  利企惠企成效显著。落实减税降费4.4亿元,兑现产业发展扶持奖励资金5亿元。规范电费管理,大数据企业电价降到0.28元/度;组建水务投资集团,实施水务一体化改革,企业用水成本明显下降。实行土地供应弹性出让、租赁、先租后让,挂牌时限压缩至21天。为52家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38.8亿元,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工伤保险费率下调20%,实施企业社保补助和稳岗补贴,为企业减负1.01亿元。

  政务服务优质高效。在全省率先建立电子证照、电子印章、企业云档案等“一体化政务服务”系统,电子政务协同办公系统上线运行。新区各部门集中入驻中川商务中心办公,群众和企业办事更省心。

  三、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实体经济快速壮大

  绿色化工迅速崛起。建成园区供热供汽、污水处理、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科学制定安全、环保等准入标准,引进产业项目106个、总投资208亿元,65个开工建设,12个具备投产条件。“专精特新”化工新材料产业园落地项目35个,填补空白、替代进口、弥补短缺化工产品过百种。上海康鹏威耳从考察洽谈到建成试生产仅用半年时间,刷新化工行业项目建设新记录,体现“新区速度”。

  新材料产业取得突破。德福年产5万吨超薄铜箔项目一期投产、二期开工。兰飞军民融合高强度铝合金轻量化轮毂、大禹高分子防水新材料产业基地等6个项目建成投产。商投年产20万吨高档铝箔、正威三期年产10万吨高导新材料等项目加快建设。新引进项目14个、总投资77亿元。大禹防水卷材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有色金属、绿色建材、光电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体系形成。

  先进装备制造增加新动能。省铁投装备产业园、新合制罐、博睿重装制造生产基地建成投产。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16个项目加快建设。新引进柳工西北再制造研发中心等项目13个。兰石自主研发15000米超深井海洋钻机完成设计、进入样机制造阶段。

  大数据产业加速集聚。电信、移动数据中心和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一期等14个项目上网运行,组织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网云数据中心、移动数据中心二期、电信数据中心二期等9个项目加快建设,装配机架将达2.5万个。新引进腾讯财付通、恒云太工业大数据中心、5G融合应用等项目9个、总投资90亿元,面向“一带一路”集智能设备研发生产、数据储运、软件开发于一体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快速形成。

  新能源汽车走向国外。兰州广通获得整车出口资质,首批新能源客车出口塞尔维亚。加快充电设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附件等关联产业发展,引进锂电池生产线、十堰车仪电子产品研发及生产销售等配套项目9个。

  生物医药健康发展。申联生物疫苗试生产,兰药抗肿瘤药开展中试,尚方堂现代中药通过GMP认证。安泰堂、国药医疗器械、荣康医药等项目投产。慈济药业等5个项目加快建设。新引进重庆药业集团物流中心、甘药同位素生产基地等项目4个。佛慈荣获“中国中成药行业企业出口十强”,和盛堂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福康片”进入全省戒毒采购目录并全国推广。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着力打造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第三极。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引进科技型企业63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工业化示范装置开车试运行。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加快建设。西北绿色新型铝加工产业园“双零箔”技术国际领先。兰石兰驼突破极寒环境电池包生产和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普锐特聚酰亚胺耐高温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开展“一对一”成果转化服务,新培育科技成果108项、增长24.1%,转化率30.5%、增长6.9个百分点,转化产值178亿元、增长62.3%。核电焊接板式热交换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关键技术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平台建设质提量增。新组建传感及检测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专用汽车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19个。兰石高端能源装备省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升格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科创公司连续三年获“优秀(A类)国家级科技创业孵化器”。陇药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院成立,和盛堂药物研究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入选全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及培育对象。

  五、融入“一带一路”步伐加快,开放水平快速提升

  通道经济不断拓展。木材分拨中心运营、粮食口岸建成获批,进口木材11万方、粮食1万吨,我省首批亚麻籽、饲料大麦进口。汽车、肉类、冰鲜、棉纱等进口业务不断扩大。仓储物流园、综保区跨境电商物流园、京东云仓建成运营。多式联运工程获全省最大单笔4亿美元外资贷款,粮油专用线、西小川站改全面建设。有色金属交割库、汽车分拨、保税仓储、金融仓储等专业物流园运营。润民粮油、兰粮储备库、新优联木材加工等项目快速推进。进出口贸易倍数增长,商投集团获评“2019中国物流十佳成长型企业”。

  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举办2019绿色金融兰州高峰论坛、全国石油和化工企业管理创新大会、“新一代人工智能”西部地区论坛、陇药高质量创新发展论坛、第六届农业大数据高峰论坛。积极参加第二届进博会、第十六届东盟博览会、绥芬河国际口岸贸易博览会,签约额快速增长。接待外宾考察、外媒来访18批次440人,外省政商考察参观350批次8368人。

  六、加快完善功能服务,城市魅力日益彰显

  坚持科学化建设、市场化运营、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承载力辐射力竞争力,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宜业宜居、绿色生态、便捷智慧的现代新城初步形成。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高效优质保障国家和省列重大项目建设,中兰客专新区段进度全线最快,朱中铁路通车运营,机场三期总体规划获批。景中高速、中白高速、中通道、G109、机场连接线加快建设。新建城市道路30公里,敷设给排水、燃气、电力、通讯管网276公里。

  公共服务优质便捷。建成棚改安置房5540套、租赁性住房5000套,加快建设保障房1.1万套,商品房销售面积1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现房销售率100%,足额供应公租房、经适房和高品质市场化商品房,有效满足人口快速增长居住需求。省体育馆交付使用。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新增公交线路12条、投放公交车99辆,改造提升城市公厕46座,群众生活更便捷。

  商气人气快速提升。商业综合体达到42家533万平方米,客流量增长28%,商圈入驻率达70%以上。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五星级皇冠假日酒店、瑞岭商务中心等商业体加快建设。红星美凯龙、智慧小镇运营,新增酒店10家、客房近千间。特色温泉疗养、冰雪新天地滑雪场运营。全年接待游客620万人次、增长57.8%,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增长68.9%。中川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临港花海成为网红“打卡地”。

  职教园区加快建设。新建成院校3所、入驻师生总数达7万人,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实现当年建成、当年招生,甘肃政法大学等6所院校加快建设,引进兰州交大博文学院、兰州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共享区工业4.0实训中心、孵化基地等公共配套全面投运,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技能人才“摇篮”。

  城市管理智能精细。智慧城市政务云平台、运营中心等一期9个子项目建成运营,网格化综合管理、应急指挥平台等11个子项目启动建设。举办2019新型智慧城市峰会,新区智慧城市标准引领新潮。“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5G试点城市加快建设,布局5G网络基站100个。

  国土空间管理科学高效。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创新土地供应方式,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和产业用地,土地征收9724亩、储备2.1万亩、供应2.7万亩。盘活土地资源,清理长期圈而不建、占而不用闲置低效土地4654亩,复耕复绿“大棚房”、违建别墅违法用地920亩,土地开发整理2.2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林地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

  生态环境大幅改善。一体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新增绿化面积3万亩,城市绿地率35%、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空气优良天数达330天,达标率95%。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不断提高,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分级分类处置,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收集处理率全部达到100%。

  七、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充分挖掘土地、水、气候等要素潜力,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以高一级的标准、快一步的行动推进城乡一体化。

  建设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先行示范区。总投资239亿元的24个现代农业项目全面建设,率先在全省探索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颁证,打破了农业龙头企业融资担保瓶颈。建成可移动、模块化、装配式日光温室1100座,中药材育苗300座。36万平方米亚洲单体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智能温室高端花卉基地建成,鲜花交易市场建成运营。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基地建设全面启动,紫花苜蓿、和尚头小麦等特色种植10万亩。新希望250万头、天兆60万头国内最先进生猪种养加智能生态循环项目开工建设,中天羊业3000只、天欣4500只种羊入栏,饲草种植、规模养殖、屠宰冷链、有机肥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全域美丽乡村有力推进。积极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垃圾、风貌、厕所“三大革命”,开展垃圾全收集、火墙保温式、卫浴一体化、独立式三格化节水厕所试点示范,完成厕所改造7675户,拆除“一户两宅”340处,村社道路、巷道实现全硬化全亮化。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深化“三变”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流转及整理20万亩,引导农民以土地、劳务、资金等入股国有企业和村领办合作社,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领域,带动农民就业1.5万人、农民转产业工人9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增长10%。

  八、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坚持把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水平作为改善营商环境、加速产业发展、快速聚集人口的长远大计,适度超前谋划,全力保障到位,大幅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事业优先提质发展。新增学位5310个,学位适度富余,满足产业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需求。建成标准化幼儿园、中小学13所,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到96%。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配备、基础设施水平全省最高。

  健康新区深入推进。公立医疗机构门诊量增长300%,转诊率下降13个百分点。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个、改造提升3个,40个村卫生室实现“七统一”标准化。公立医疗机构全面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和“两票制”。柔性引进上海、天津和外籍专家开展诊疗手术,医疗卫生综合体启动前期工作,建成城乡居民15分钟就医圈、应急圈。家庭医生签约6.5万人、签约率43%。开展城乡居民健康促进行动,全年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加大职业病防控,公共场所监督管理全覆盖。超额完成省定“两癌”筛查惠民实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新区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省经济社会展览馆、职教园区图书馆、音乐厅、省体育馆、新区图书馆、档案馆等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美好未来音乐节、太平鼓传承表演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彩虹城、兰石等4个社区被评为全省新型城镇居民终身学习中心。半程马拉松参赛运动员突破万人,荣获田协“银牌赛事”。

  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农村一、二类低保在省定标准基础上提高10%,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9.3%、养老金增长13%。新增城镇化就业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获批“国家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试点”。

  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法治新区”建设深入推进,全民法治意识普遍增强,新区层面行政诉讼案件同比下降67%、无败诉案件。信访批次和人数下降三分之二。依托智慧城市平台开展大数据应用分析,实现核心区人脸识别、车辆分流智能化,伤亡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5%,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4%,八类主要刑事案件下降20.7%,人民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和谐新区得到社会点赞。西北救援中心加快建设,承办全国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现场会,应急管理工作得到肯定。

  过去的一年,是新区步入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一年。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新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向所有关心支持新区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付出艰辛努力的新区广大干部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新区仍处在高质量发展的起步加速阶段,与总书记的深情嘱托相比,与国家级新区肩负的职责使命相比,我们还有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带动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充分;改革的动力作用还不强,标杆作用发挥还不够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企业比较少,科技创新支撑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作用还不强;各类开放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对外开放质量还需大力提升;空间规划、行政区划、机构编制等问题还需研究解决。我们要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高度的行动自觉深化改革强动力、激活力、破难题。

2020年工作任务

  今年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是兰州新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之年。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机遇,紧盯“极、地、台、区”四大战略定位,用好先行先试政策,统筹高质量、高速度两个方面,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手笔加快改革创新、产业聚集、开放崛起、城市治理,为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2020年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22%,力争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32%,力争增长40%;进出口贸易额增长50%以上;税收收入确保增长20%、力争增长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确保增长20%、力争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提升党建水平,引领高质量快速发展

  立足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新使命,在改革前沿冲锋打头阵、发展实践中当先锋、为民服务上作表率。

  坚持政治建设不动摇。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体现到履职尽责的工作实效上,真正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加快改革、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务实举措。开展“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作风大提升”活动,坚决整治对改革政策学习不主动、搞敷衍,落实决策搞变通、做选择,推进工作不务实、不尽力等行为,营造崇尚主动担当、拼搏实干、一抓到底的浓厚氛围。

  筑牢组织建设坚强堡垒。创新国家级新区特色党建品牌,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生产服务一线”上,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等领域打造一批党建创新示范点,提升城市基层党建质量,以过硬基层党建促进事业大发展。坚持将政治标准作为干部选用“第一关”,选拔一批讲政治、高素质、有业绩的年轻干部,让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到重用,严防“耗资历、凭关系、带病提拔”等用人问题,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畅通人才交流渠道,打通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才流动通道,实行职称、职务互通机制,扩大人才支撑发展效应。

  构建舆论宣传新格局。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展一批主题突出、影响广泛、特色鲜明的宣传活动,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全国、省市、新区建设发展成就,大力弘扬“信仰坚定、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务实拼搏”新区精神,凝聚起同心同向同行建设新区的强大力量。以《兰州新区报》、新区官网、融媒体中心、新区展览馆、智慧城市运营中心为主阵地,加强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合作,形成全方位宣传矩阵。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党管意识形态原则,突出思想理论建设,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旗帜鲜明反对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从快从严打击抹黑新区、阻碍改革、干扰发展行为。

  织牢监督执纪防护网。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发挥好纪监、审计、媒体、群团、社会等监督作用,严督严管司法执法、工程建设、招投标、招商引资、金融信贷等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对损公肥私、包庇纵容等腐败行为零容忍,对破坏和谐环境、阻碍改革发展、制造伪证、诬告陷害的快查严惩,对不作为、慢作为、差作为的坚决淘汰,最大限度激励广大干部大胆想、大胆闯、大胆试,快干巧干拼命干。

  二、坚持高站位高标准,当好国家省市改革“排头兵”

  坚持法无禁止即可为,推动中央、省市委各项改革部署率先在新区落地落实,及时学习借鉴自贸区和其他国家级新区好经验、好做法,加快理念、制度、流程创新,坚决破除陈规错习,打造全省改革创新新典范。

  全力创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抢抓国家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机遇,打破城乡户籍壁垒和常规、惯性的规划思维方式,建立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将周边沟岔网状基本农田、林地和未利用地集中整理成适宜设施化、机械化耕作的块状带状连片农田、林地,全方位拓展“林田湖草、产城村路”发展空间,提升引大等水利设施利用率、减少泥沙流入黄河、改善生态和空气质量、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为建设特大型中心城市群赋能。

  用好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字招牌”。坚持“创机制”,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政策、机制、产品、服务,建立风险补偿、创新奖励、人才吸引扶持政策。着力“强载体”,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新区,成立新区法人商业银行,设立新区绿色发展专项基金,引导创投、风投、行业基金、私募基金等社会资本向新区流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建立十大生态产业绿色项目、绿色企业评价标准,打造绿色发展“新亮点”。

  深化行政审批、并联验收、便民服务改革。强化窗口“没有否决权”,不能说“不”,尽全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提高交易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开展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加大远程异地评标,启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探索推行保函制度应用。以诚信体系为基础,推行容缺承诺验收,发挥智慧城市和社区服务平台作用,为企业、单位、居民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建设现代国资国企管理新体系。围绕速度和质量“双提高”目标,加大资本、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盘活资源资产,管好搞活、做大做强子公司,推进优质子公司股权多元化、筹备上市,在主业拓展、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有新突破,在品牌打造、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新亮点,八大国有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产值过300亿元。

  创新城市治理理念。以先进理念、更高标准、更好效果为目标,做实做强街道和社区,高效发挥行政服务管理作用,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执法体系,探索建立全新的城市治理体系。全面清理陈旧繁琐、不合理的文件规定,彻底摒弃错误习惯做法,杜绝该干的工作这不行、那不能、设门槛现象,坚决与一切违法乱纪、损公肥私的行为作斗争。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加强公安经济侦查力量,建立行政、刑事、司法协商协调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条件,实现人口10万级增长。

  三、培育产业竞争力,助推实体经济加快跃升

  围绕十大产业精准招商,今年新引进产业项目200个以上、总投资500亿元以上,当年开工150个、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创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示范区。

  绿色化工产业。建设“专精特新”化工新材料专用厂房200座以上,引进培育企业150家以上,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生产产品300种以上。启动绿色化工园区西区建设,完善园区水电气路、消防、污水、固废、危化站库等配套设施,保障落地项目需求。以国际领先标准全力打造智慧园区,将绿色化工园区真正打造成化工新材料、化工科技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军民融合、化工安全环保标准制定等多个国家重点基地,成为新区发展最快、效益最优、环境最好、对国家贡献大的产业园区。

  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德福铜箔二期、10万吨/年高导新材料、20万吨/年高档铝箔等项目建成投产,推进高强度铝合金新材料、稀土、电镀等新产业项目落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争取有色金属交割库获批,做大有色金属贸易。

  数据信息产业。紧盯5G、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利用气温、电价、宽带资费低等优势,围绕智能制造、物联网、虚拟现实、传感控制等未来产业实施招商,加快丝绸之路信息港建设,推进装机倍数增长,打造西北数据中心。

  生物医药产业。理顺“西部药谷”管理体制,支持尚方堂、申联等项目建成投产,佛慈、和盛堂等企业扩能达产,产值倍数增长,加快现代中药产业精深加工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和医药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围绕中药、西药、生物疫苗、农药、化妆品、保健品等全产业链招商。紧抓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加快中药材育种、种植基地建设,争取省中药饮片、中成药阳光采购平台落户新区,打造全产业链质量管控体系和集散交易定价中心。争创西部中药材期货交易中心,加快集研发、种植、加工、存储、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基地建设。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传统装备制造企业“三化”改造提升,加大电子信息、智慧装备等先进制造业招商力度,加快柳工西北再制造研发中心、兰电数字化车间等项目建设。推动超深钻机、节能电机、数控机床、超高温熔盐泵特种反应装备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新能源产业。围绕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吸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关联企业向新区集聚,加大储能、驱动、控制、电池、试验、检测等项目招商,依托首航节能落户新区,积极布局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利用好甘肃新能源种类多、数量大、潜力足的优势,推动新能源产业不断壮大,成为新区乃至全省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文化旅游产业。发挥现有骨干企业带动作用,积极挖掘工业文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和重大赛事、重要会议的旅游价值,拓展半日游、一日游、多日游,发展冬春冰雪游、“夜经济”新旅游业态,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推动旅游业提品质、创品牌、快发展,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增长30%以上。加快文化教育创意产业园、“丝路漫歌”国际农创音乐村等项目建设,职教园区湿地公园建成开放。

  节能环保产业。发挥新区区域、交通、环保等优势,布局废旧车辆、设备、电器、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园,打造“城市矿山”,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支持环保装备、绿色装配式建筑、绿色家装家具等产业发展。

  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

  围绕全域现代农业发展,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全省乡村振兴探索新路径。

  进一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改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输转力度,推动城乡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依托职教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技能素质、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增收致富。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为引领,利用昼夜温差大、农产品品质高等优势做大“种植”业,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育软儿梨、大接杏、山楂等万亩特色林果,玫瑰、百合、牡丹等万亩花卉,黄芪、甘草等万亩中药材,和尚头小麦、食葵等万亩特色农作物,2万亩高原夏菜,5万亩紫花苜蓿优质牧草,规模化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实现规模种植、景观打造、经济增收“叠加效应”。推进新希望、天兆、牧鑫等350万头生猪,中天羊业、天欣百万只羊,兰牧工商万头奶牛早日建成投产达产。围绕“鸡、鸵鸟、鸽子、鹌鹑、兔、鹿、驴”等特种养殖招商,形成养殖、观赏、领养、药食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围绕种养资源,打造种苗培育、饲料加工、屠宰仓储、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商贸旅游全产业链,推进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全域乡村振兴。

  全力推进全域乡村文明。深化“三大革命”“六项行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新型职业农民。集中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农村社区,吸引更多移民落户。完善群众参与基层治理制度,推进平安、法治、文明、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五、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依托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新区产业园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空间大、政策优等特点,加大与兰大、中科院兰州分院等科研院所合作,促进其技术在新区开花结果,打造西部科技创新新高地。

  加大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启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西北中心、先进装备制造和“专精特新”化工新材料、合金新材料、信息产业研究院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支持新希望、德福等优势企业建设国家和省级基础科研平台。新建创新平台20个以上,开展产学研合作和科技研发项目200项以上,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48%。

  全力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在新区落地转化。以大科学装置创新创业产业园、“专精特新”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合金新材料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流科技创新产业转化平台为中心,以技术入股、成果转让、自主创业等方式,吸引更多科研院所、院士专家学者与科研平台、企业合作,将其技术成果在新区快速转化,形成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

  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区。创新表彰奖励、收入分配、知识产权收益等制度,以更优的激励政策、更好的服务环境、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实的产业支撑,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在新区创新创业,吸引百名院士、千名博士、万名科研人才、万名工匠技师、数万名技术工人为新区发展贡献才智。

  六、建设“一带一路”枢纽,打造向西开放“桥头堡”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大平台、大通道、大合作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充分挖掘开放平台活力。申报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发展航空物流、服务保障、高端服务业等临空经济。推动综保区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进口农产品、电子产品、木材、地方特色产品加工产业,探索开展进口汽车等业务,支持区内企业发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业务,提升开放层次和水平。

  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发挥兰州新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辅枢纽作用,提升国际货运班列高质量运营能力,实现“满出满进”、常态化运营。加快空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开辟“空中丝绸之路”,加快形成全省面向中西亚、南亚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的交通和物流集散枢纽。

  拓展开放合作空间。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申办国际机器人大赛、医药博览会、进口商品展览会等活动,积极参加进博会等大型展会,扩大对外交流合作领域。加快本土企业创汇品牌培育,支持兰石、广通、佛慈等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扩大海外市场,加大石化装备、金属新材料、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药品、农副产品等出口,进出口贸易额过50亿元,增长50%以上。依托木材港建设,大力发展建材家具产业。完善印花税奖励机制,吸引大宗货物贸易企业在新区交易,年交易额达2000亿元以上。

  七、提升城市服务能级,塑造绿色美丽新区形象

  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建设时尚现代、功能完备、舒适便捷、管理智慧的西部特色城市。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人信人守工程,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示范点,持续办好道德讲堂,开展各级文明争创、“五项十佳”评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教等活动,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坚决打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攻坚战。

  推动城市强基提质。高效服务保障中川机场三期、中兰客专、兰张三四线、中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景中高速、中白高速建成通车,新区、兰州、白银形成半小时交通圈。启动兰州轨道交通5号线、中川至西固快速路、中川至永登快速通道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向东向南延伸。建好国家物流枢纽,推动朱中、中马铁路并入国家铁路网运营。加快高铁南站城市中心CBD建设。统筹城市空间色彩、立面平面、天际线、灯饰亮化等风貌管理,完善公交、公厕、停车场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快智慧城市二期建设、启动三期项目,推动5G网络全覆盖。

  规范自然资源管理。进一步拓宽思路、拓展空间,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支持,为化工园区、节能环保产业园、城市中心、现代农业、武警部队应急救援等项目提供土地保障。按产业、市场和发展所需调整基础地价,优化土地市场。整顿和清理建设水平低、工程质量差、管理不规范、圈地炒地的房地产项目和无诚信投资项目,及时处置闲置土地,规范土地供应长效机制,提升土地价值。

  建设城市水系。建设引大库湖、干流、支渠循环网络,形成覆盖全区的生态水系,实现防洪供水排水一体化共建共治共享,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启动引大干渠覆盖保温工程,实现四季不间断供水,有效保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加快刘家井滞洪调蓄等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

  打造花园城市。北部建设防护林区,外围建设环状林带,交通干线建设生态绿廊,城市内形成绿化纵横网、公园湖系点片结合的生态体系。实施造林绿化、空闲地复绿等生态绿化工程4万亩以上。改造提升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栖霞湖、百花园及城市主干道绿化品质,形成湿地、绿廊、花海相连贯通的“城市绿肺”。

  探索环境治理新举措。启动建设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处理场,全域推进垃圾分级分类处置,利用先进技术推动资源化利用,在全省率先建成无废城市。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通过城带村、镇带村建设雨污分流管网。实施污水全收集、雨水全利用,中水用于生态建设和农业灌溉。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疏堵结合、整治并举开展河湖美化行动,进一步规范采砂用砂,杜绝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发生。

  八、提升民生供给,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以优质公共服务吸引人才、人口、产业快速集聚,进一步增强城市“虹吸效应”。

  突出教育事业战略地位。着眼人口快速增长需求,按照布局合理、适度超前、优质实用的原则,扩大中小学幼儿教育规模,打造一批品牌名优学校。建成投用方家坡、宗家梁、瑞岭名郡3所学校,普惠性幼儿园全覆盖。探索创新教师职称评审,加大优秀教师选聘力度。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甘肃政法大学等3所院校建成招生,职教园区入驻院校达到10所、师生达到10万人,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二期、兰州交大博文学院、华西航空旅游学院开工建设,启动职教园区B区规划建设,加大知名院校引进,申报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创建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省人民医院新区分院和省残联康复中心医院运营。启动医疗卫生综合体建设,推进中西医结合、预防、保健、医疗、养老大健康产业,实施健康老龄化提升工程、普惠性婴幼儿照护工程。探索药品供应“一票制”,与省内外知名医院组建医联体。强化食品药品全流程全链条监管,坚决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晴望川民俗文化村打造全省民俗文化产业聚集地。发挥好职教园区共享区作用,提高服务效能。建成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个。办好2020年新区半程马拉松赛,力争打造金牌赛事。积极承办国际、国家级和省级体育赛事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成社区健身中心21个,新建小区体育健身配套设施全覆盖,逐步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市场保供稳价,依法查处捏造散布涨价信息、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培训输转一体化模式,开展多领域的技能培训。坚持源头治理,根治农民工欠薪问题,严厉打击恶意欠薪、非法讨薪。着力解决“一老一小”问题,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普惠托育服务,建立“七点放学”制度试点,解决上班族子女放学无人接的后顾之忧。加快殡葬事业改革,建设殡仪服务站,规划建设生态化、园林化公墓区。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进法治新区建设,巩固扫黑除恶压倒性态势,严防境外势力、宗族势力、宗教势力抬头滋事。加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坚决打击网络诈骗、造假售假、坑蒙拐骗等危害社会安全行为,建成投用新区拘留所、看守所。坚持严查严处重罚,杜绝车辆超载、超速、遗撒问题,维护道路设施、交通安全和城市形象。强化源头管控、精准监管和系统建设,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创建沿洮河—黄河民族团结进步提升带示范区。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九、精心编制“十四五”规划,科学谋划发展蓝图

  紧抓重大战略机遇,准确把握未来五年人口规模、产业水平、城市发展空间、环境承载能力,对国家政策开展前瞻性研究,打破陈规错习,以新发展理念、新思维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为打造兰西城市群第三极奠定基础。

  突出发展形势研判。牢牢抓住中央、省市多方政策支持,多重机遇叠加的关键发展期,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统筹近期目标和长远战略、全局发展和区域差异、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时间节点和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关系,做好“三个重大”谋划,凝练一批重点项目、制定一批创新政策、推出一批改革举措,纳入全省、国家规划“大盘子”。

  突出发展思路谋划。围绕省委提出的“四个紧紧围绕”和“六个突出”部署要求,谋深谋实谋细“十四五”规划。一是立足改革创新“最前沿”编制规划。着眼率先打造西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区,积极创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一批引领性、原创性、系统性改革成果。二是立足产业发展“制高点”编制规划。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形成一批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支撑甘肃生态产业壮大和绿色发展崛起核心区和强引擎。三是立足生态治理“大文章”编制规划。聚焦服务省会城市发展思路,抓好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推进兰西城市群发展,创新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规划,纳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四是立足科技创新“驱动力”编制规划。依托兰白国家自创示范区,将新区打造成科技成果研发、孵化、中试、转化、推广最佳地,西部新兴产业智能生产、绿色环保、安全监管标准制定基地。五是立足向西开放“大枢纽”编制规划。放大“一带一路”机遇优势,做大做强通道经济、口岸经济、临空经济、枢纽经济,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突出规划编制创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比分析、评估预测,加强对指标测算、要素配置、政策导向、项目论证的精准化研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智慧,强化规划的实施性。

  同志们!实干托举梦想,奋斗成就未来。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更好发挥国家级新区平台带动作用,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兰州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