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大入秦
来源: 兰州新区
时间: 2018/11/24/ 14:53
字号:[大][中][小]
“此地原本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历史上秦王川干旱贫瘠的自然环境,靠天吃饭、缺水干旱一直是秦王川地区贫穷落后的最大原因。引水灌溉秦王川的设想,始于二十世纪初。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陕甘总督升允委派皋兰籍绅士王树中,偕同朱仲尊、薛立人等到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一带察看红嘴河、黑马圈河,想引水入秦王川,终因“川原深且重,形式殊悬隔;有如龙门山,神禹凿不得”而作罢。民国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940-1941年),南京政府经济部勘测队和黄河水利委员会,两次勘测引庄浪河水入秦王川工程,并拟定出《庄浪河暨秦王川查勘报告》及《秦王川渠工程计划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甘肃水利林木公司武威工作站第三次勘测“引庄入秦”工程,提出《永登县秦王川查勘报告》,由于水源、地形、技术、费用等原因,所作计划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解决秦王川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甘肃省水利部门自1976年至1995年,勘测设计并建造将大通河水跨流域调至120公里以外秦王川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历时39年,“引大入秦”工程于2015年4月28日正式通过专家验收,全面竣工。这意味着甘肃省兰州、白银、景泰、皋兰、永登、天祝和兰州新区200多万民众和近20万头牲畜的用水问题得以解决,并为该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甘肃天祝县天堂镇与青海互助县加定镇交界处